在北京的的同志父母恳谈会:泪水、笑语和心痛

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21473

上月底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同志父母恳谈会上,一些同性恋者和父母分享各自的故事,言谈中伴随着泪水、笑语或令人心痛的经历叙说。11月9日的英文《环球时报》在一篇特别报道中介绍了部分与会者的讲述和相关情况。

在恳谈会中,一位父亲向众人讲述说,十年前,他曾带儿子从河北老家到天津去见一位医生,想“治疗”儿子的同性恋倾向。但就在那次“治疗”之后,儿子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治疗”之前并不曾有。

接着父亲的讲述,原本一直专注倾听他人发言的母亲也站了起来。70岁左右的母亲已有满头白发,说话间泪如泉涌:“我们知道他的同性恋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不该那样对待他”。

来自台湾的39岁的尼尔森-陈(Nelson Chen)是当地一家同性恋者团体的创办人,据他讲述,他的母亲也曾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母亲告诉医生说,儿子有“问题”,比如他去同性恋酒吧,也有同性恋的朋友。

然而医生对这些“问题”似乎并不感到惊奇,而是平静的对尼尔森的母亲说:“你才是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的人”。尼尔森说,在那之后,他开始向所有同性恋朋友的父母们推荐那位医生。

中国的许多精神科医生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选择”,这种观点既陈旧,也有利可图。但在同志父母恳谈会上,同性恋“可治疗”的说法并不得人心。

除了“治疗和改变同性恋”的可笑,许多同性恋者选择与异性结婚也是恳谈会的话题之一。三位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原本计划参加这次恳谈会,但这几位妻子在发现各自丈夫的真相后,不是正忙着办离婚,就是临时改变了主意,都没来参加会议。

恳谈会的组织者吴幼坚在会上读了同妻团体一位组织者的呼吁。呼吁说:目前跟男同性恋者结婚的女性有大约1600万人,她们中的许多人感到抑郁、无助和困惑,如果你是打算与异性恋的女性结婚的男同性恋者,我请求你不要这样做,不论你有什么理由,你最终会后悔。如果以为你对男人的感觉会在结婚后消失,那你就大错特错。你应该在结婚前向对方说出真相,让她作出自己的决定。

也有父母不仅接受了孩子是同性恋,还祝愿孩子找到理想的同性伴侣。一位姓王的母亲发言说:“我希望为儿子找到一个好男友,他必须是好人,要健康、善解人意”。

另一位姓蔡的母亲说,她经常上同性恋网站,在里面跟男同性恋者聊天,想帮儿子找对象,她说:“有时我会请对方发来照片,而对方也会要我回复照片,或约我出来”。这位蔡妈妈说:“我不得不告诉对方:抱歉,我是他母亲”。

28岁的鹏鹏来自辽宁,瘦高而又害羞的他站在恳谈会会场中央,看着坐在男友身旁的母亲,讲述了他小时候曾怕人知道自己的性倾向、曾喜欢一位异性恋的大学同班同学以及就着白酒吞服安眠药试图自杀的往事。

鹏鹏如今与男友小何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小何也有过试图自杀的经历。鹏鹏的母亲说:“我感觉像是又有了一个儿子,其实他比我儿子更好,他更聪明,更强壮”。去年,母亲曾到北京跟儿子和小何同住了一个月以“监视”他们的生活,两口子后来通过了母亲的考验。

对于中国的同性恋者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话题,吴幼坚认为,接受同性恋孩子的父母还很少。去年,有11个人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同志父母恳谈会,而今年的参加者有约100人,其中既有同性恋者,也有来自中国各地、加拿大和美国的父母,还有专家。对参加恳谈会的很多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公开向他人谈论一些非常个人的事情。(爱白网据11月9日英文《环球时报》相关报道“泪水,笑语和心痛”,部分人名为音译/报道链接>>>

《中国日报》报道同志父母恳谈会和上海骄傲节家庭日活动

(图)中国的父母学者接受同性恋的孩子,恳谈会在北京召开

上海骄傲节闭幕,数百人参加家庭主题活动

©文稿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爱白网”。

侵权举报

资讯来源:爱白网
2010-11-10

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21474

第三届同志父母恳谈会已于十月底在北京召开,中国的同性恋者如何能被父母理解和接受,是许多家庭中的父母和同性恋的子女们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每年召开的同志父母恳谈会为同性恋者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分享故事、交流感受的机会。此外,在近日举办的上海骄傲节活动中,一些同性恋者和家人参加了“家庭日”主题聚会,两位母亲也在活动中公开站出来支持同性恋的儿子。

性倾向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

11月9日的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了今年恳谈会的情况。报道说,今年的同志父母恳谈会有超过一百位同性恋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参加,与会者们讨论了中国同性恋者面对的一些压力和问题,包括向父母公开性倾向,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为了满足传统家庭的期望而形式结婚,以及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的女性结婚。

中国同性恋亲友会的创办人、63岁的吴幼坚说,举办同志父母恳谈会的目的是希望在相关议题上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看法的平台。吴幼坚于2005年在中国的电视上支持同性恋的儿子,是第一位公开站出来这样做的母亲,她的博客已成为许多正为孩子的同性恋倾向而烦恼的父母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前两次的同志父母恳谈会都是在广州召开,今年的恳谈会被安排在北京,是为了在首都和邻近的东北地区唤起人们重视相关话题。吴幼坚说,今年的恳谈会还第一次邀请了外国人参加,其中一位美国的母亲万里迢迢从美国来到中国参加这次恳谈会,支持正在中国学习的儿子。另外,来自台湾的一位同性恋者也参加了恳谈会。

近年来,中国的同性恋者群体已开始与国外的同性恋者群体有更多交流,并从中学习经验,例如北京同志中心与洛杉矶同志中心建立的合作关系,洛杉矶同志中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同性恋者的非政府组织。

58岁的汤姆-尼尔(Tom Neill)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父亲,当着众多的中国与会者,讲台上的尼尔说:“爱你们的孩子吧,对他们要有耐心,性倾向仅仅只是他们自我存在的一小部分内容”。尼尔在中国东北的吉林大学任教,他承认,当儿子在2003年在中国向他公开同性恋倾向时,当父亲的他也曾感到震惊,但也为儿子的坦诚而感到高兴。

美国的社会学者凯特琳-莱恩(Caitlin Ryan)自从1970年代以来就从事与同性恋者相关的心理健康研究,关于家人对待同性恋孩子的态度会如何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莱恩也来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莱恩认为,与得到家庭接纳的同性恋孩子相比,不被家庭接纳的同性恋孩子试图自杀的可能性更大、更可能有抑郁等问题,也更可能吸食毒品。

莱恩还说,许多华裔美国人觉得向父母公开同性恋倾向会很难堪,中国人总希望能传宗接代,所以不接受同性恋,但在其它一些国家里,领养是解决办法。

参加恳谈会的同性恋者的父母们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位父亲希望找到办法把独生子“改变”为异性恋,吴幼坚认为,外国专家的观点对这部分父母会有很大帮助。

来自国外的尼尔则表示,恳谈会让他更加了解了中国同性恋者的状况,尼尔说:“我可以肯定,对于自己孩子是同性恋者,所有国家的父母们各自都会有一段试着学习适应的不平坦经历”。

不一样的家庭

英文《中国日报》还在11月9日的另一篇报道中介绍了上海骄傲节活动期间,两位母亲站出来支持同性恋的儿子。

报道说,11月6日,在第二届上海骄傲节最后一天的“家庭日”活动中,64岁的徐德秀(音译)和49岁的梅女士(音译)作为特邀来宾到场,她们都是同性恋者的母亲。

徐德秀和梅女士以及其他十三位同性恋者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参加了“家庭日”活动。当天活动的组织者唐志诚(音译)说,组织者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加,不仅是为了引起关注,也是因为不同于许多人的想象,同性恋者其实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唐志诚的一位亲戚也和29岁的妻子一起前来参加了“家庭日”聚会。

梅女士在三年前从四川来到上海,并与25岁的儿子王晨(音译)以及儿子的男友一起居住。王晨则在五年前公开了性倾向,他说:“妈妈把我们两个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面对在场的来宾们,梅女士则自豪的说:“我接受他,因为我爱他”。(爱白网据11月9日英文《中国日报》)

11月9日《中国日报》报道版面(报道之一>>>报道之二>>>

在北京的的同志父母恳谈会:泪水、笑声和心痛

(图)中国的父母学者接受同性恋的孩子,恳谈会在北京召开

上海骄傲节闭幕,数百人参加家庭主题活动

©文稿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爱白网”。

侵权举报

资讯来源:爱白网
2010-11-10

前两天跟一个台湾的同志母亲长谈,发现跟她一样,很多台湾的同志母亲在儿子出柜之前其实就能通过社会各方面的渠道对同志有一定程度的正确了解。。
像我们的父母,平时通过主流媒体,根本就无法拥有获取同志群体正确咨询的渠道。。更别说让他们对同志抱有接受甚至支持的态度了。。

每次我看到报道媒体是China Daily我就觉得好笑

我妈还是中文老师呢。。她啥时候能看上C H I N A DAILY。。:onion_23: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