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图书产业逐渐变得开放,谈到《波斯少年》中译本

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21694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21日报道 原题:图书出版商争夺中国读者(记者丹·莱文)

亚历山大大帝和十几岁男奴之间的爱情;作为一个帝国象征的凶残战争;古希腊的血腥杀戮和风流韵事。

这些在玛丽·瑞瑙特的小说《波斯少年》中都可以找到。在西方,这部充满同性恋场景的作品在首次出版近40年后仍会令一些人竖起眉毛。在中国,无所不能的审查机关经常删掉敏感内容,而且,对性的描写是违法的,人们会认为这样一本书永远上不了书店的货架。

不过,事情果真如此吗?当翻译郑远涛2005年偶然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决定要将这个故事带给中国读者。

在距离他第一次就该项目与中国出版商接洽过去两年后,他今年8月在这本书的推介会上庆祝了自己的成功,为排队等候、心情急切的读者签售。

郑远涛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社会一个令人惊奇的转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自由和新的思想。虽然电影、广播和电视仍处于中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下,但图书产业逐渐变得开放。

中国读者的口味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世故,外国图书出版商急切希望抓住机会,在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中吸引新读者。

虽然某些话题仍旧被禁,例如达@赖@喇嘛、台湾独立以及明显带有宗教性的话题等,这些被从外国著作的中译本中删去,但对文学、商业建议和自助书籍的渴望使得中外出版商争相将经典著作和最新畅销书译成中文,这为图书代理商和翻译人员创造了弥合东西方鸿沟的新机会。

官方称,2008年有超过1.57万部外国著作被中国出版公司引进,其中来自美国的图书最多,超过4000部。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文学编辑王玲(音)称,该公司2004年出版《达·芬奇密码》是一个转折点,该书在中国已印刷了200万册,随后的《追风筝的人》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印量达80万册。王玲说这些在中国是天文数字,因为在中国只有“超级畅销书”才能达到50万册。

外国图书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翻译版本的质量十分关键。然而,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有时会对中国政府不利,必须进行改动。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有关苏联对阿富汗进行灾难性干涉的部分被删去,因为这据信会玷污共产主义的“牌子”。

当然,光靠译者并不能使外国图书进入中国。在中国从事版权代理的大苹果公司代表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寻求将图书版权授予与其合作的1000多个中国出版商。

西方出版商正蜂拥前往中国,很多出版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开设办事处,在国际书展上将中国出版商团团围住。哈泼-柯林斯公司说,交易数量及其带来的收入近三年来增加了一倍多,主要是在商业和自助书籍方面。

所有这一切使国内外出版商坚信这个产业将变得越来越自由,利润将越来越丰厚。王玲说,《波斯少年》、《达·芬奇密码》和《追风筝的人》等书因其争议性主题而引起了一些不安,但仍得以出版并大受欢迎,这反映了这个国家愿意放宽限制,政府面对外国思想不再那么不安。她说:“因为社会总的来说正越来越自由,读者需要不同的书籍,所以我们冒此风险,希望能收到成效。”(爱白网注:上文出自12月23日《参考消息》,《纽约时报》原文链接>>>

资讯来源:参考消息
2010-12-24

回头买本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