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el
March 24, 2011, 9:40am
1
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21956
文汇报 记者许琦敏
2011-03-24
古有龙阳之癖,今有断背之情。他为何会爱上他,而不是她?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揭开了谜底的一角。今天凌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饶毅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在哺乳动物的性取向上,神经递质五羟色胺握有重要话语权。
在哺乳动物中,存在一定比例同性求偶、双性求偶的行为。如果人类的这种行为掺杂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那么其他哺乳动物为何也会如此?莫非有未知的秘密隐藏在生命的本源——基因之中?
这次,饶毅的课题组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关键的角色——五羟色胺。在雄性小鼠脑内的五羟色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它,雄性小鼠会追求“鼠妹妹”,向异性展开猛烈的“爱情攻势”;离了它,雄性小鼠的求偶口味就变了,雌雄兼收。
其实,科学家对五羟色胺早就耳熟能详——它又称血清素,它与人类的一系列行为问题有关,同时也与性格和情感障碍有关;但对性取向的影响,这是第一次发现。事实上,性取向是求偶这一重要社会行为的非常重要一步:动物不可能选配偶的嫁妆、家庭,但是必须选择对方是雌还是雄。如此重要的社会行为,虽然大家习以为常,但人类对于其生物学机理却知之甚少。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就更缺乏理解。
饶毅课题组的研究,是在分子水平解释了人类理解哺乳动物的性选择机理。饶毅和同事又做了大量实验,比如,敲除基因的雄性小鼠,因体内缺乏五羟色胺,表现出更高比例的同性求偶、双性求偶行为,而注射五羟色胺后,又恢复了异性求偶的行为。
饶毅对于自己的科学研究结果这次却回避一切媒体采访,也许是由于研究内容十分容易被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不过,他的论文最后写道:“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五羟色胺在(小鼠的)性取向上所起的作用,是否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适用?在人类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中发现,偏好异性与偏好同性的男性对五羟色胺的反应不尽相同。”不过,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尚未确定与之相关的基因,他的论文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引发更多科学家的兴趣,一起参与神经递质与哺乳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
资讯来源:文汇报
作者译者:记者许琦敏
2011-03-24
池灰灰
(专注卖萌二十年的包子君)
March 26, 2011, 1:30pm
7
这个研究是从生物学上解释了homo的合理性还是为彻底消灭homo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武器???
柚纸
(柚少爺)
March 26, 2011, 2:29pm
8
怪不得homo叫gay,多了抑郁,少了就比較容易快樂嘛!
飒斗
March 26, 2011, 3:52pm
10
如果是神经递质的话,注射了会不会变得特别的聪明||||因为反应会变快嘛~(生物白痴胡扯的飘过~
仔细读了一遍这篇文献,发现它其实说的是 缺乏五羟色胺的小鼠不分雌雄地乱搞,即"丧失了性取向",而不是说变成了同性恋或双性恋。
和homo无直接关系
泰勒
April 11, 2011, 12:29pm
15
饶毅教授在北大的个人主页 http://www.bio.pku.edu.cn/teachinfo/Biographical/raoy.htm
文章pubmed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Molecular%20regulation%20of%20sexual%20preference%20revealed%20by%20genetic%20studies%20of%205-HT%20in%20the%20brains%20of%20male%20mice (10米vpn可以看摘要)
文章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2/n7341/full/nature09822.html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慢慢看全文 偶没那个时间
我想说的是 1. 发表在nature并不代表权威,只是代表有新意,而且受到的关注度高。想nature, science这样的杂志国外的寻常百姓也要能看懂,所以不会是很高深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感兴趣又能够自圆其说的新发现。nature,science级别的杂志中日后被证明错误的文章也不在少数。
文章中用到的词是sexual preference, 是一种选择或者说是偏好。而性取向一般用到的是sexual orientation, 这点可以细细体会。
摘要第一句话,最最重要的背景介绍: Although the question of to whom a male directs his mating attempts is a critical one in social interactio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mammalian sexual preference. 介于饶教授实验室 “通过遗传学途径研究社会行为的分子机理” 的实验指导思想,用小鼠作为模式生物模拟人类行为是实验设计最终想要解释的问题。只不过,因为伦理等原因,人成为实验对象是难之又难。
与第三点类似,用小鼠做实验,能从多大的角度反映人类的情况不得而知。
做一个非常遥远或者是不切实际的假设:如果有一天发明了一种药,能让同性恋转变成为异性恋,只不过要一直持续服药。你愿意吃吗?
不知道
April 12, 2011, 1:08am
16
昨天饶毅报告提问的时候有个孩子问到了这篇文章
他大概说了一下这个研究是怎么出来的
目前只是在果蝇和白鼠身上,近3-5年类似的实验会扩大到人身上,当然研究方向会是更广的人的行为科学什么的,而不是同性恋双性恋什么的
不知道
April 12, 2011, 9:07am
19
不想看英文的看看中文也行
饶毅在的牛所NIBS:http://www.nibs.ac.cn/?act=view& ;id=3153
控制性选择社会行为的分子
2011年4月7日,饶毅实验室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s of male mice”的文章。
从普通的社会交往、合作、竞争到政治、外交,这些由动物做出的针对其他动物的行为,统称为社会行为。对于人类和其他社会动物而言,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机理是什么?动物脑中哪些分子和细胞决定和参与社会行为?这些都是有趣且重要的科学问题。
求偶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行为。求偶时必需做出的首要决定是选择求偶对象,最简单的选择是选择追求哪一性别。这个貌似简单的行为选择,科学家们对其生物学机理却了解不多。一般两性动物选择异性,但是在多数动物种属,从果蝇、羊、牛、猴到人,也一直有部分动物追求同性。这个看起来不易理解的现象,不仅是人类社会学的问题,也是生物学的问题。
对于求偶选择的分子生物学理解,最早见于果蝇。从1960年代发现第一个突变,到1996年发现第一个影响求偶选择的基因,迄今已知有近10个基因参与果蝇求偶。但是,哺乳类的动物中迄今没有证明如何与这些已知果蝇基因相关的基因参与哺乳类求偶。除了性激素以外,哺乳类只有两个基因发现和求偶相关,它们编码的蛋白质都表达在老鼠的鼻腔中,参与识别性别间差别。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别是脑内,迄今没有发现参与求偶选择的分子。所以,对于哺乳类求偶选择的中枢调控理解很少。
饶毅实验室近年发现,脑内的五羟色胺分子以及表达五羟色胺的神经细胞对于雄性求偶至关重要,从而揭示了哺乳类求偶调控的分子和细胞原理。一般雄鼠在面临另外雌鼠和雄鼠时,多半追求雌鼠。饶毅实验室使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方法,通过改变基因而导致脑中五羟色胺不能合成、或者含五羟色胺细胞的细胞不能生存,这时雄鼠面临雌雄的时候,失去选择,对雌雄同等追求。本来一般雄鼠只对雌性发出类似情歌的超声波,而突变的雄鼠对雄鼠也唱歌。在成年鼠中,他们通过加入药物,在缺乏五羟色胺的雄鼠中提高五羟色胺浓度,可以在几十分钟内,逆转雄鼠的无偏好而重新偏好雌性。
这些结果,表明在脑中调控求偶选择起重要作用的有五羟色胺这种传送神经细胞之间信息的分子(神经递质),以及含五羟色胺的神经细胞(“五羟色胺能神经细胞”)。
博士生刘琰和蒋云爱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还包括技术员司云霞,华盛顿大学的Ji-Young Kim和Zhou-Feng Chen博士,饶毅博士为文章通讯作者。此项研究由科技部科技部863项目和北京市科委资助,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
Nature Full Text
nature09822.part1.rar (200 KB)
nature09822.part2.rar (109 KB)
友乐
April 12, 2011, 10:58am
20
我记得很多激素类得大分子蛋白不是掌控很大部分人类的行为么= =类似性激素神马的,跟这个同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