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2011年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中的年份!尽管年份是人类硬加给时间的标记,并没太多特殊意义,但在这个节点上,我们还是习惯性地去回顾过去一年自己的成败得失,同时展望来年的光景。在2011年的最后一周,“新闻资讯”推出《【年终巨献】2011十大同志新闻》系列,总结这一年发生的关于同志的重要新闻,以飨读者!今天发布的是排名第8位和第7位的新闻——
No.8 男同防艾“画”入北京小区 展现同志爱情引热议
2011月29日,北京网友“Ranie–”在微博上贴出一张她家小区里的防艾宣传画,这组宣传画的内容明确针对男同性恋群体,不少网友大量转发评论,有人赞叹北京“开放”、“包容”。
这组防艾宣传画共3幅,内容是两名男子或拥抱或牵手,宣传标语分别是“预防艾滋,坚持用套”、“艾滋无情,同志有爱”、“关注健康,定期检测”。记者发现,该防艾宣传画的底部显示“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
有网友认为这组宣传画拍得“太矫情”、“不能接受”,贴在小区里不妥,“家长该怎么跟孩子解释?”也有网友质疑,如此明确的针对性会让人把艾滋病与男同性恋等同起来,反而不利于防艾宣传。但更多的网友表示支持,赞其“温情”、“开放”、“宽容”,网友“林小事”说,这让他想到一条标语:“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有网友认为,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正确引导,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时代的进步。11月30日下午13时30分左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博在该网友“Ranie–”的微博中留言,感谢网友对防艾宣传的支持。
No.7 2011两会,李银河再提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曾多次向全国“两会”提交《同性婚姻提案》,建议在我国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今年的“两会”前夕,李银河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日志,公布了即将提交的五项提案,其中包括《同性婚姻提案》。
以下为李银河日志《为两会准备的五个提案》全文:
正在为今年两会准备提案:
1. 同性婚姻提案
同性婚姻对中国有百利而无一害(减少人口,防性病传播等等),可是大事太多,没有人能关注到这个少数群体的无害需求。连冰岛这样的弹丸小国都有同性婚姻了,我们这样一个正在迅速进步的伟大国家竟然还没有,真是郁闷啊。
2. 取消聚众淫乱罪提案
聚众淫乱罪惩罚的是公民违反社会习俗的自愿行为,侵犯了公民的法定性权利,属于“中世纪”的严刑峻法。
3. 将淫秽品法改为分级制提案
淫秽品法与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条文相悖,因为成年人按宪法规定有权消费淫秽品,而且成年人的确有这个需求,所以对于网络色情、影视节目中的色情内容应采用分级制的办法管理,只屏蔽青少年,不屏蔽成年人。可以研发屏蔽色情软件,供家长自愿安装,以解决青少年接触淫秽品的问题,而不是用刑法惩罚成年人对淫秽品的需求。
4. 卖淫除罪化提案
改变目前用罚款和劳教管理卖淫的政策,恢复解放初期帮性工作者办学习班的办法,帮助她们治疗性病,教给她们其他谋生的技能,为她们提供其他就业机会。在全行业严厉推行百分之百安全套工程(已经搞过多年试点),切实防止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5. 设立两会代表选民接待日制度,将女性代表的比例提高到30%
大多数国家的选民代表都会定期接待选民,解决问题,我们的两会代表责任太小,作用太小。建议各级代表每周设一个选民接待日,听取他们的投诉,减少公民集中到北京上访的压力。此外,女性代表从建国之日到如今,一直保持20%上下的比例,而解放初期,绝大多数女性都是文盲,60年过去了,妇女大量扫盲,中小学入学率接近100%,大学在校女生率逼近50%,没有道理在代表名额中歧视女性。建议将女性代表的比例提高到30%,并经过努力逐步在未来争取提高到50%,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每日一科】元旦将至,你知道中国是第几个迎来新年的国家么?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在汉语各地语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在中国,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元旦一词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而“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在《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 瑗《三子钗茗》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中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殷代在农历十二月初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2天。自西历传入中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