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自白》我始终没有看完,但初次读到时的触动却是久留心中的。也许是在阅读的某一刹那,我读到自己内心的隐秘。
——题记
直面自己真的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于是,即使是构思了很久,我也迟迟无法完成这样一篇文章,每次,都只能停止在开头。
直到今夜,一次偶然,让众多的思绪迅速喷涌而出,以致难以平静。于是,我觉得不能在等了,索性从自习室回来,打开电脑,开始敲下面的文字。
有时候,觉得纠结于是与不是的问题很无聊,至少我知道我与别人不一样。就像每一日,在路上相遇形形色色的人,我的目光,总忍不向同性身上大量,甚至对有些人,还会胆怯的多看几眼,以致与对方的目光相遇的尴尬。而能给我留下印象的女生却是寥寥无几。虽然,在打量同性的时候,我更多的只是下意识与自己对比。然后,激起些羡慕嫉妒恨。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在自习室,我会有冲动知道某某人的名字,然后,去看他的人人,以期弄一张清晰照片。虽然这也能解释成对美的追求,但对异性之美我似乎没那么容易感受,难道真的要用Z大女生质量太差去推脱吗?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着有罪推断,在一个既定的结论下,去寻找证明的材料。我相信我对女生,是有喜欢的。心目中,也一直有喜欢的人存在,即便现在也还有。只是一直以来,我都知道,我的喜欢是没有的结果的,她们都有更合适的人存在。我只能去维持一定距离的友谊,然后,等待,一个真正属于我的人出现。突然发现,大学快走到尾声,我却连爱情的滋味都没尝过,只能对着自习室里的一对对,甚至还是大一的一对对sick。
好了,继续我的有罪推断,文章的构思本来不是这样的,但我只想把一切写出来,为自己,也为那个能理解我的人。
我曾试图去梳理过往的生活,去寻找是与不是的答案。至少,我不是一开始就如三岛由纪夫《假面自白》里描述的那样对男性的美有过追求与向往。但似乎一直以来,我确实在渴望男孩之间一份超越普通朋友的情谊,一种只把彼此视为最好的朋友的友谊。
曾偶然间读到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菲利普·格兰伯尔写的一本《男孩日记》,读完后很有感觉。芒铎与卢普间的友谊,可能一直是我所期待,那种变成对方,毫无保留的友情。而我,似乎更像芒铎。一度想写文章,写写我的卢普,虽然他可能从未存在过,也许曾有过,曾存在于我生命的某一个时期。只是让我失望的,或许他们只把当我当作普通朋友。高中的时候,一直能希望和一个同学建立很好的友情,可是始终没有机会。
我不知道年少时的这些想法算不算是一切的种子,只是一直没有发现。就像我一直幻想能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甚至幻想过小说里的失散多年后重逢的桥段。可能也算种子。我一直有个观点,同性恋是自恋的一种转移,寻找的不过是另一个自我。
小时候的想法总是很单纯的,有时候在想,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也许那些种子会永远是种子,我会在懵懂中进入普通人的行列。只是,现实不是这样,种子终归还是莫名其妙的发芽了。
虽然有GFW和绿坝,但当权者似乎只是热衷于过滤另一种声音,网络上yellow的东西虽没有早年那番泛滥,但也未曾绝迹。于是乎,就让我对很多东西都有了接触,然后,就不在单纯。虽然,对同性的非份之想很少出现,但一直以来都是G代替A来满足我最原始的冲动。——我不想讳言这个,因为这是我始终无法戒掉的。
后来,知道了motss,好像是在缘网上看到的,然后突然发现这个群体竟然离我那么近,有些人我本来就认识,有些人一起上过课。我不知道我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接触motss的,也许带点猎奇,也许也带着一定的诉求。开始的时候,可能主要是前者,后来,后者也后来居上了。一年多以前,也曾ZB,也和一些人聊过天,也见过一两个同学。不过,我一直不是很主动的人,加上有意识地逃避,也没认识什么人。但还是会时不时的上去看看。不知道是在寻找什么、期待什么、执着什么。
很多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期待太多,期待的结局往往是失望,人生的很多东西都是“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的。而至于未来的问题,也看命运的浪潮会把我冲向何方,我只架一叶扁舟,等待靠岸的一刻。
后记:一篇不怎么让我满意的文章,匆匆收掉,有点辜负我浪费的一个夜晚。最后说说让我写这篇文章的偶然吧,只是因为在电梯遇到一个让我自惭形秽的高大的男孩,然后,就抑制不住表达的冲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也不知写了为了什么。但想写的总要写出来,算是一种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