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不是你眼睛里的西施,只是你青春里的一缕荷尔蒙。

“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想应该是爱情里最无厘头,却恰又是最美好的逻辑。

故事的开始总是你好、我好、你情深、我意浓,而故事的后来却只有非黑及白的结局,其实没有谁是谁永远的西施。就像吴灭之后,很多人都愿意相信是范蠡带着她隐去,从此泛舟五湖,白发满鬓,也像勇士拯救公主之后童话就戛然而止,所有美好的故事都会结束在最皆大欢喜的一幕。

可是,生活并不是这样。

其貌不扬的黄西在脱口秀里曾经说个这样一个笑话:他听说美国的离婚率有50%,感到非常惊讶,竟然有一半的人能够让婚姻走到最后!常常听到、看到各种关于爱情结束的总结,什么细节打败爱情、距离打败爱情、时间打败爱情、金钱打败爱情、小三打败爱情……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打败爱情,难道爱情真的是一块薄薄的石墨,一碰就碎。

美国有一位我很欣赏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承诺”三个部分构成,而根据排列组合可以构成7种不同的状态,任何一个部分或者两个部分的缺失都会导致爱情关系的非良性发展。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并不是所谓爱情的真理,况且叫做“爱情”的这个东西被世人讨论分析了千年,也无法说透,因为整体并不是部分简单的组合。

这个理论是从两者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的,而我更喜欢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看到一段关系,因为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爱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是一种交换关系,只不过超越了简单的“看得见的东西”的交换,有一些交换的部分是无法量化比较的。

我认为在爱情里人的需求有“情欲发泄”、“生活陪伴”、“灵魂交流”。而在我思考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的最可怕的事情是,这三个需求在现代人身上是可以独立出来的。能唤醒你身体的、能给你生活温暖的人、能触碰你灵魂深处的人可以是三个、甚至更多个人。

当遇到一个爱情失败的故事的时候,我总是会不自觉的去套这三个需求。比如现在社会上所存在二奶,从道德角度来说当然是会义愤填膺,将其骂的体无完肤。可如果你真的和一个当二奶的人聊过天,你会发现她们其实是一种身在江湖的处境,这个世界上无法自拔的除了爱情和牙齿,还有欲望。再比如中年危机、小年轻闪婚闪离等等现象都可以用这个需求较好的解释。

关于当事人、原配、二奶、小三各自需求的种类,以及随着事件发展需求类型的转变,或者中年危机、闪婚闪离,我在此就不分析了,再写就跑题了,这部分等我哪天闲的蛋疼的时候在详细论述。

爱情在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爱上对方,而是一种心理投射,比如你理想的女人是黑直长发,面容清秀、性格温和、知书达理、懂得生活情趣、明事理、轻物质……那么当你遇到一个黑直长发、面容清秀的女生,并产生初步好感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的把后面所有特点也默认为她所具有的特质。反之,女生亦然。

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在和你幻想出来的恋爱交往,说白了,也就是你TM自己和自己在谈恋爱。当共同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你脑海中想象的她和真实的她会产生很多碰撞、摩擦,也就是你的心理图式在不停的受到冲击。

提到“心理图式”要说明一下,这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观点,简单的说就像每个人心理都有一块模板,但不是那种很准确的。当你实地考察以后,发现有出入,这时候有三个情况会发生:改变图式、改变环境、逃离环境。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你不可能改变对方,所以剩下的选择就是改变自己的看法或者分手,当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愿意接受对方是这样的人,却有没有办法改变对方,于是就只有分手,这就是为什么三个月左右分手的情侣很多。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符合图式里恋人模样的人其实很少,我们所谓的合不合适指的其实就是符合图式的程度问题,而符合图式的程度就可以从我所发现的三个需求方面来看。

写到这,我先申明一下,这三个需求也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理论,仅具有参考价值,不是标准,如果有任何因此而造成的分手、离婚,本人概不负责……如由此促成的恋爱、结婚,欢迎你们来找我拍婚礼纪实。

到此,西施不西施的问题被具化为双方是否能互相满足这三个需求的问题。“情欲发泄”、“生活陪伴”、“灵魂交流”这三个需求可以看做是由下而上的,最下面的是最容易满足的,中难之,上可贵。

当我想出这个东西以后的某段时间,我陷入了爱情观崩塌的状态,因为“情欲发泄”可以通过一夜情、找小姐搞定,“生活陪伴”可以找无数个人暧昧搞定,“灵魂交流”反正也没遇到过几次,可以通过看书、旅行缓解。那么,爱情是什么鸡毛呢?

后来有一天下午,我坐在屋里晒着太阳喝着茶,想起乔布斯说过愿意用所有的科技去换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就突然想到了柏拉图,就突然悟到或许柏拉图所描绘的爱情就是这三个需求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其实在短时间内,比如三两年内,三个需求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不是太难的事儿,难的是人是会变的,当双方都改变的时候,需求关系就产生变化。最好的变化当然是两个人都变了,可是相互需求依然能够满足。这个结论让我想起了《少有人走的路》中对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提取一下定义的主干,其实是: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就是说,如果你床上活越来越好了,生活上越来越会照顾对方了,精神上也能够与对方成长同步了,脑袋被门挤了的人才会甩你啊。可是就像跑步,总有快慢之分,所以其实不同步是必然,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爱人的选择是否是优胜略汰?

大学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爱情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爱情以后,对世人说:“爱情其实一种信仰,相信对方是好的,相信你们是会永远在一起的。”当时我正失恋,觉得这话很扯,而正是因为觉得很扯,所以我记住了,现在想来,真是没文化真可怕啊。

当双方都有这样的信念以后,跑步快慢问题就有了解决方法:你今天来大姨妈跑的慢,我等等你,明天我蛋疼跑的慢了,你等等我。至于旁边刚好跑的和你一样快的帅哥,难说是被你套圈的。而这里的“愿意等”,在我看来,就是爱情最温暖的地方。

那么,你的知道你的三个需求具体是什么吗?

这就来到了自我认知的领域,蒙田说:“在认识自己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都显得信心满满。”其实两人关系的破裂和无法继续,与其说是对方不好、不符合你的要求、巴拉巴拉……不如看作是你不够清楚你的需求,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别人不就怎么做都坑爹。

最著名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去吃饭,男生问,你想吃什么啊,女生说随便。男生点了一个什么,女生说我不想吃这个,男生又问,那你想吃什么,女生说随便……然后就随随便便无穷尽也。

吃饭是小问题,大不了多点几个菜,大不了换个地方吃,可是人生选择,比如城市、工作、生活方式的选择,任何一个随便都可能造成分手。最让人气愤的就是,这时候“缘分不够”就被搬出来了,缘分你妹啊,这本质上就是点了一个菜她不喜欢吃,她却说是缘分不够!

所以,想要很好的维持一段关系,靠的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而是你充分的认识自己,懂得自己的需求,并且找一个同样对自己有认知度,知道自己需求,并且你俩需求能像瞌睡遇到枕头的人。

当然,如果你觉得找到这样一个势均力敌的爱人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要把三个需求分开搞定的话,我也理解,因为人生苦短,等待却像微笑的蒙娜丽莎。

在你认识自己和认识自己需求的时候,希望你时常提醒自己这两句话:

  1. 人们对爱情的要求很多时候远远大过了爱情本身。
  2.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欲望搜集可以证明它合理性和正确性的理由。

明年今日里林夕写到:在有生之年能遇到你,尽花光所有运气。

这说的是失恋,更是对爱情的失望。年轻时候的爱情,来的快,去的也快,再来的也快,像是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一把火烧尽,一场雨又破土而出。慢慢的再长大些,爱情来的还是很快,去的慢了,再来的就更慢了,就像是发展到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破坏后很难恢复。

记得某一部电影里,一个年轻女孩儿突然在机场安检处问三十多岁的工作人员:“你失过恋吗?”工作人员缓缓抬起头来,笑了笑说:“你回头问问后面排队的,谁没有。”

年轻人总是觉得,恋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失恋是一件比天大的事儿。后来经历了感情炮火的洗礼,发现失恋仍然很大,但似乎不能归结为“事儿”,因为但凡是事儿都有个来龙去脉,总有一个可以了解的方法和时间点。而失恋更像是“此意绵绵无绝期”的阻尼振动,你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努力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去针对的,像极了情绪砧板上一块硕大的鱼肉。

那么失恋究竟是失去了什么呢?根据我并不丰富但深刻的失恋体会,我觉得称之为“失恋”的这个东西,失去的是三个东西:过去的付出、现在的习惯、未来的期待。

1.过去的付出。
我们在爱情里有一个默认的逻辑,就是:恋爱的目的是要走到婚姻,并且终老。当然,我并否认这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能够这么麻利打通关的实在是少数。换句话说,我们都在以一件低概率作为目标,其实数学期望值是很低的。但是又正如买彩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会是中奖的那个,而爱情里所有人也都觉得自己会是小概率的一个。

同时我们自然而然把付出看做是结果的重要变量,且不说是什么形态的曲线,但至少在人们的期望里是正比关系。所以我们会不自觉把爱情看做是投资——回报的关系。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不可取回的成本。

简单来说就像是面前有一台机器,你投一定数量的钱进去,机器就会送你一份大礼。然后你先投了100,发现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这时候,你就面临沉没成本的问题,如果不继续投,之前的付出完全没有回报,如果继续投,又不知道会不会是套进去更多。

而无论是分手还是被分手,作为沉没成本那部分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是不可收回的。而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儿。

2.现在的习惯
谈恋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改变很多生活习惯,两个恋人之间不自觉的建立了一种相互参照和影响的体系,当这个体系被打破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力突然失去了反作用力,打破生活的平衡状态。

在失恋期,最让人难过的不是大的事情,反而是一些微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儿。正如小艾在歌里所唱的:Everything reminds me of you.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然后由此会产生“如果我们还在一起,会怎么怎么样”的联想,进而不自觉的造成对比,强化了差异感。

失去“现在的习惯”这个因素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可以通过再找一个人来弥补,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至少诸如无聊有人陪你说说话、逛街有人帮你提包、早晚有人请安、拉屎没带纸有人给你送之类的事情是可以有很好替代效果的。

身边有很多人,他们恋爱衔接相当紧密,很少会有独自生活的时间,他们对于恋爱的期望和希望从爱情里得到的更多是保持恋爱所养成的习惯。如果从之前文章里所提出的三个需求的程度来看,就是一直满足陪伴需求。

之前听人说,失恋不过是青黄不接。但我一直认为失恋期不能简单定义为上一段恋情结束到下一段恋情开始这段时间,因为失恋是一个心理状态,并不能简单用生活状态来定义。就像一句话所说的,新欢虽欢,但毕竟是欢,旧爱已去,但终究是爱。

3.未来的期待
这个部分是最虚的,但是却是最难以割舍的,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大多时候都会好于未来所能达到的生活,而内心不断去憧憬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像是心理暗示,认为就会那样。当一段关系结束以后,所有“可以实现”的未来都不可能实现了,心理的沉没成本更大。

除了期待的沉没成本以外,如果某个人对于两个人的未来做出了计划,由于爱情在生活中比重较大,当关系结束后,这个未来计划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无法实现。而生活规划是会切实影响到当下生活的,比如两个说好去一个城市,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后来又不去了这种状况,就会对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人生被放鸽子的感觉,其实和吃饭被放鸽子的感觉虽然程度不同,但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吃饭被放鸽子,你还可以以后放回来,人生被放鸽子就真的给放远了。

关于失恋失去的东西,其实可以用很多标准来分,而基于这三个方面也可以再深入细化,但这些东西不过是盲人摸象,不可能探其究竟,所以也无需太过执着。

其实,失恋最大的负效果,是改变你对爱情的看法、对爱情的期待程度、对爱情相信程度。听说很多人知道了韩少和小四最后没在一起,都不相信爱情了。很多人失去了一个很爱很爱的人以后都会觉得不再会更爱谁了。

其实想想,身边有多少叫嚣着不再相信爱情的人,某天还是奋不顾身;有多少号称不恋爱的人,不也成为了妹王;有多少经历了长久爱情最后分手的,不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离你而去的那个人,最残忍的事情真不是你们没有走到最后,最残忍的事情是: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遇到一个姑娘,像当初遇见你一样;我会和她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像当初我们开始时那样;你会从我生活淡到不是朋友提起都不会想起,像当初我淡忘了你心理在乎的她一样;我会爱她超过爱你,就像当初爱你超过爱她一样……

总之到了最后,你既不是朱砂痣,也不是白月光,只是一段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选择性留下的记忆。我现在所站的地方,也不敢叫做灯火阑珊处,你所走的路,对于我来说也不叫远方。

其实看看周围人和自己,想想这些年经历的人和事情,会突然顿悟一笑:谁又能花光谁所有运气?

原作by 布川winbelt

若不是西施,恐怕也很难成为情人。
(虽然对西施的定义会各有不同,而且也会在相貌标准上有所妥协)

“你TM自己和自己在谈恋爱”
于是中学时貌似我就有这么认为。当时以为自己喜欢某个女生 ,其实只是喜欢自己幻想出的感觉吧。

作者是想解构一下吧,我就是觉得有些观点还是有启发的。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写的很好,尤其关于爱这一章,有些曾经不懂的问题现在开始渐渐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