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们是同性恋
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jhwb/html/2013-06/21/node_70.htm
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jhwb/html/2013-06/21/node_71.htm
名词解释:
出柜: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译,意思是同性恋者向身边的朋友、家人或公众公开自己的同性恋性倾向。
入柜:近些年开始流行,往往是指同性恋子女出柜后,家长无法与别人分享,只能独自承受,仿佛躲进了“柜子”里,该词一般与“出柜”对应使用。
6月15日,同性恋亲友会联合同声公益联合会、浙江梧桐雨公益社团在我市召开浙江省第二届同志亲友恳谈会,与会者近80人。知道孩子是同性恋,父母们就陷入了死结,但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站出来,和孩子一起去解这个死结。他们渴盼更多人能够了解同性恋现象,自己的孩子不再遭遇歧视。依照世界公认的统计数据,同性恋者占总人数的3%~5%,属于性少数群体。据有关统计数据,截至今年我市有500多万人口,如果按照3%的比例计算,这意味着全市约有15万同性恋者。
一场婚姻“逼”他出柜
对于27岁的晓宇来说,几个月来对于婚姻的纠结,因为出柜放下了;而对他的父母来说,却陷入新的矛盾,他们因为爱,接受儿子是同性恋这一事实,但也因为现实而忧心忡忡。
晓宇的家在金东区农村。晓宇的年纪在农村已经不小了,看见他的同龄人纷纷结婚、生子,晓宇的爸妈坐不住了。
“安排了10多场相亲,见面后,女方都点头同意,就他不愿意。嫌弃这个,那个。”晓宇的妈妈说,经过这些相亲,每次需要花费一定的钱财、时间,而晓宇的人生大事却没有着落。
去年,晓宇的妈妈又托亲戚介绍了一个女孩。见过面后,她和丈夫都觉得女孩不错,见晓宇说不出反对的理由,她就打电话通知儿子:“初二订婚,亲戚朋友都通知了。”当时晓宇的反应是:“你本事真大,我本人没同意、不在家,你就定下来了。”
为了尽孝,晓宇还是遂了爸妈的心愿,去年年底结了婚。然而婚后连过年都躲避在外不回家的人,怎能让妻子不起疑心。“我以为,我能行。原来想着尽孝道,凑合过一辈子,没问题。可是第一次我妈安排我们一张床时,我发现我恶心、不舒服。”晓宇一直以生理有问题敷衍妻子、爸妈,直到家里找了一名医生朋友。医生说:“我不会歧视你的,你老实告诉我,你是不是同性恋。”晓宇承认了,“因为他说不会歧视我 ,而且我忍受不了啦。”
当医生夫妻俩陪着晓宇与爸妈出柜时,他爸妈梦了,才发现儿子那么多的反常。
“同性恋,我这一辈子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爸妈的反应很直接,无法相信。妈妈当场就哭了。妈妈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一想起这事就哭。爱在村子里散步找人闲谈的爸爸也不再出门。
“小时候聪明懂事,学什么都快。台上有人做戏,他在台下会唱会舞……大了以后,一个电话也没有,每次都是我们问他‘钱够用吗’‘好不好’,我们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难怪他找借口指责儿媳妇。对不住儿媳妇啊。要是早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我们怎么会害了这个好姑娘呢。”这个月初,晓宇的妻子主动捅破了这层纸,只是善良的妻子愿意保守这个秘密。晓宇母亲说,只要儿媳妇愿意,她会像嫁女儿一样给她嫁个好人家;至于儿子,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活动当天下午,晓宇的爸爸告诉记者:“我看活动方放的片子,看见里面两个男人亲密地靠在一起,我心里就不舒服。要是他是我领养来的,我就当白养他了。可是他是我儿子。我不得不接受。”
晓宇出柜后坦承,大专毕业那年,他执意正月初一跑去嘉兴,宁愿被亲戚朋友批评没有规矩,也要逃避爸妈,怕忍不住说出口自己是同性恋;在嘉兴时,第一任男朋友出轨,爱情看不到希望,不堪重负的他选择自杀,还好被朋友救了;之后回到金华,在超市上班,为了不让爸妈、亲戚朋友追问“女朋友”的事,连续六年都选择加班,不愿意回家过年……
晓宇的爸妈依然忧心忡忡。“我们村可以批地基建房,我们还要不要为他造房子?还是给他存点钱?”“他们夫妻离婚是迟早的事,现在儿媳妇为了他的名声,先拖着不离婚。可之后怎么办?怎么向亲家交代。要是女方说出去,农村不比城市,传出去了,面子上挂不住。”“将来老了,没有小孩在身边,他怎么办?”
◆同性恋者遭遇婚姻压力怎么办同性恋者遇到婚姻压力怎么办?这是这次恳谈会讨论得非常激烈的话题。在这个群体里,很多人选择了随从社会主流,遂了父母的意愿,找个对象结婚。有人找的是异性恋,勉强结婚生子,一起过一辈子。有人找的是同性恋———男同找女同,敷衍了形式上的婚礼,然后各自寻找自己真正的另一半。
“如果没有结婚就好了”
64岁的老王(化名)是当天同性恋亲友恳谈会上年纪最大的男同性恋,来自兰溪。说起自己的婚姻,他说:“如果不结婚就好了。不会对不起老婆,更不用担心如果自己的身份被揭穿,对儿孙造成影响。”
“老都老了,出柜与否无所谓,但担心儿子儿媳被人戳脊梁骨,我还是继续瞒着吧。”
“我清楚地记得,文革那会,我们学校有个男老师和他的一个男学生发生了关系,大字报被贴得到处都是,人人都骂那个老师。”那会老王17岁,各种批斗把他吓得不轻,更可怕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和这个男老师是同一类人,不喜欢女孩。“那个时候,连同性恋三个字都没有听过,更何况它的定义。”
老王很畏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时,谈女朋友时,连牵手都没有过。他一直到28岁都没有合适的对象。老王的妈妈急了,为此病了三天。她把他叫到床头,问他为什么。“后来我姐夫,我姐都来劝我。”老王说,经不起亲朋好友地轮番上阵,他结婚了。
婚后几天,老王连妻子的手都没有碰过。“我姐夫说,‘你以为自己是梁山伯吗?与祝英台同床三年都没发生什么?那样太不正常了’。”老王说,还好妻子主动,发生关系时,他心里想的是最憧憬的男人。后来随着儿子的出生,家里人渐渐淡忘了这些过往,但这些年老王夫妻的生活并不美满。
“我们一直都是分床睡的,我找借口说她平时出去打麻将回来太晚会吵到我睡觉,这样分开睡对大家都好,都自由。”老王说,对于夫妻生活,他每次都觉得压力很大,能避则避。前几年,妻子患了子宫肌瘤,反反复复。“我劝她动了手术。一来确实为了她的身体,二来,我松了一口气。从此以后,都不用履行丈夫的义务了,算解脱了。”老王说,他问过自己小男朋友,像他这样还能与女性发生关系的,应该有双性恋倾向,因为他的小男朋友面对女性,他教的法子根本行不通。“他结了,又离了。”
“我不会出柜。我的妻子对我一直很好。对她,我有说不完的抱歉;可是我没办法。”老王说,“如果当时的社会像如今这样开明,他也不会结婚。毕竟耽误了人家这么多年。”
“结什么婚,不是害人吗?”
48岁的老付(化名)一直都不肯结婚。他说:“一辈子也不会与女人结婚,那是害了人家。我没有办法和女人在一起,没办法给她幸福。”
老付18岁时,爸爸没了。40多岁时,妈妈也走了。“二三十岁时,妈妈、兄弟姐妹关心我的婚姻,但都被我挡住了。因为我的态度坚决,我40岁的时候,我妈已经不再和我说结婚这个话题。由着我了。”
老付说,他从小就不喜欢与男生玩,对于美术之类的艺术特别喜欢。“10多岁时,觉得自己与别的男孩不一样。直到遇到我的数学老师,我才知道,同性恋这回事。我和他的关系特别好,什么都愿意和他说,不过,他患胃癌去世了。”老付说。
老付现在没有男朋友。“人言可畏。以前我有个男朋友,也养着他。别人说我倒贴。之后分手了。我年纪大了,人也不好看,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我就想找一个独立自主,我们之间关系平等,没有谁养着谁这样的说法。”
说到出柜,老付说,他家兄弟姐妹7个,他们不会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也许,对他们来说,我出柜更好。以后我的东西都是他们的。”至于将来,老付有点悲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许到50多岁,我就选择自杀。”
老付说,隔壁邻居都对他很好,虽然在背后悄悄议论他的性取向,说些闲话,但是他不在乎,因为没有人会当面骂他。
来自福建的同性恋家长轩妈妈也认同老付的观点:“要允许同性恋结婚。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不仅对同性恋有好处,而且对异性恋来说,意义更大。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同妻的产生。”
在同性恋家长群里,轩妈妈就曾遭到同妻谩骂:“恶心的同性恋,破坏了我的一生。”轩妈妈说,听到这样的话,她很难过,但又理解那些同妻。“同妻有三类,一类知道自己丈夫是同性恋马上离婚;第二类是觉得人生崩溃了,憎恨同性恋;最后一类走上了公益道路,推动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不想再有女人成为同妻。”轩妈妈说,她敬佩最后一类人。
“找个拉拉形婚”
不想害人,也不想让父母失望,一些同性恋选择“形婚”。
在同性恋亲友恳谈会上,金华的小风(化名)说,他打算找个拉拉(女同性恋),举行婚礼,然后一起生活。“我父母年纪大了,虽然我自己一个人背负这样的压力,很痛苦,但我又不想把这种痛苦让我的父母为我分担,能瞒就瞒着。”小风说,他也不愿意将一名无辜的女子扯进痛苦。
目前,他在接触一些拉拉。“和拉拉结婚,也得找个志同道合,合得来的。”
一名80后男同性恋也说,他的父母有心脏病,他不知道如何出柜,怕刺激父母,只能一个人独自承担。“活得很不开心。年纪逐渐大了,家里催婚催得很着急,难道也只能举行一场形婚?”
拉拉小芳(化名)是在杭州做销售工作,她说:“我不想和男人结婚,我喜欢小孩,想到时做个试管婴儿。”
小芳说自己晚熟,在学校里没谈过恋爱,工作的时候太忙,完全无暇顾及这些事,之后真的想到这事,突然发现自己是个拉拉。“我出柜了,端午节的时候,父母担心我将来老无所依,要我生个小孩。85前的人,我这个年纪,异性恋都很难,何况同性恋,看来是有难度的。”小芳说,她觉得形婚有些不靠谱,将来夫妻两个在外面有自己男女朋友,怎么和孩子交代。“亲戚、朋友肯定要来往,到时还要涉及家庭财产问题、家庭责任如何分工等等,我觉得矛盾太多了。感觉形婚就像是用一个谎言来隐瞒实情,然后发现,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圆谎。太累了。只会从一个深渊到另一个深渊。”
◆同性恋家长们的爱与怨
有同性恋家长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男女双方,因为小孩的责任,往往不容易离婚,但同性恋缺乏约束,很多是说分就分,说走就走。”基于类似的原因,几名家长都表示,他们担心小孩孤独到老,担心孩子伴侣不负责任,带来健康问题……针对那些担忧,有的家长入柜,躲在柜中,担忧孩子的将来,担心人言可畏,怕面子挂不住;还有一些家长从不理解到理解,他们走上了公益之路,为同性恋这个群体争取合法权益。
入柜家长:因为爱接受,但无法释怀
在亲友恳谈会上,那些刚遭到孩子出柜袭击的家长,他们还不愿意放弃“机会”。
在嘉兴工作的小磊陪着从江西赶来的妈妈来参加亲友恳谈会。
“我不想失去儿子,所以希望他开开心心地活着。我接受了,可我无法释怀。”
“他们跟我们父母出柜,很自私。妈妈对子女的爱,好比长江水;可子女对妈妈的爱,是那一尺浪。”
“我至死,也不会告诉我的朋友、同事,我儿子是同性恋。好几次,我想找人倾诉,对着我姐姐,几次想说出口,但还是将嘴巴闭上了。”
“我希望他至少能给我一场婚礼,找个拉拉(女同)办一场婚礼,堵住周围人的嘴巴。”
“我很喜欢小孩,希望他有个孩子。可是他不愿意,他认为像他那样,无法向孩子交代为什么有两个爸爸。为了他,我只能妥协。”
2013年春节正月初五,1982年出生的小磊与妈妈从亲戚家出来,因为遭遇亲朋好友“你儿子这么帅,怎么还没有女朋友”等各种围追堵截,小磊的妈妈就向小磊下了最后通牒:“明年带一个女朋友回来,要不然你就不要回家了!”小磊突然眼圈红了,泪如雨下。“从在公交车站等车,到上了车,然后回家,他一直哭。这么大年纪了,我也没说什么不对的话,他哭什么?”经过再三追问,小磊忍不住倾诉起来:“你以为我每次带回家的是同学,不是;你不知道,前些时候,我偷偷在房间里哭了两回,因为实在太压抑了……我是同性恋者。”
“看他那么痛苦,我不忍心。我当时就说我接受,只要他幸福就好。可是我到现在为止,没有真正开心过。再高兴的时候,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只要想到儿子的事情,我心里就说不出滋味,难过。本来我喜欢旅游,现在也不去了,要努力存钱,我怕他老了以后没有依靠。”
“最大的问题还是别人会怎么看?”听妈妈这么说,小磊说:“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我只在乎你的看法!”
“可是我不行,我在乎,别人说我儿子。笑话我儿子。要是社会认同他们这个群体,也许我就不会有那么多顾虑了!”
晓宇的爸爸也说了好几遍:“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他能生个小孩!”即便他知道晓宇无法与妻子行房,他还抱着这样的希望。“你说要是没有后代,我还要辛辛苦苦干什么活?没有盼头,给谁干!”
晓宇的爸爸说,靠着房租等其他收入,他不去打工,一年也有10多万元。既然儿子这样了,他为谁干,还不如存笔钱给儿子算了。
出柜家长:想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合法权益
上海的郭妈妈在这次恳谈会后说,看到那么多与儿子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有朝气,憧憬未来,为了儿子的幸福,她想像轩妈妈一样,走上公益道路,为像儿子一样的那些人,争取属于他们的合法权益。
郭妈妈有一个做同性恋者公益服务的儿子,儿子时常向母亲传播些有关同性恋方面的知识,只是从来不承认自己的身份。直到去年,半夜两三点时,儿子带了一个男性朋友回家,本有怀疑的母亲,说了他几句,儿子便连夜出走,手机关机,人间蒸发。郭妈妈着急得不知所措,寄希望于QQ留言,希望儿子能看到:“家永远是你温馨的港湾!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都希望和你多沟通。” 儿子出柜了。
“因为之前儿子的铺垫,我明白同性恋是怎么回事。不是我们家长的错,也不是儿子的错。我只要他幸福。”郭妈妈说,“同性恋不是丢人的事,他们没有做任何坏事。”
郭妈妈说:“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召集家里的亲戚聚一下,告诉他们如果能接受的,那我们继续做亲戚,如果不能接受,那是否继续来往就随他们愿。” 说到这里,恳谈会现场,儿子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只要家人接受我了,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呢。”
轩妈妈是福建同性恋亲友会的召集人。她说:“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是同性恋。” 2011年的2月份,儿子出柜了。那时候起,她走在马路上,都害怕别人的目光。 闷着被子痛哭一夜后,她开始主动了解儿子身边的朋友。发现这些孩子都很可爱,很优秀,轩妈妈说:“感谢这些孩子,让我发现原来世界如此多元。” 于是,她走上了服务同性恋群体的志愿者道路。
玫瑰妈妈说,她曾是轩妈妈帮助的对象。 去年秋天,她在收拾儿子房间时,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日记,儿子苍凉的笔触倾诉着 “戴着面具做人”的痛苦。
儿子怎么了?她几次尝试沟通都没有结果,儿子总躲着她。
又是一天收拾房子时,一个显眼的位置,放着两本有关同性恋的小册子,显然,这是孩子故意摆在那的。
她扶着桌子硬撑着看完书上的全部内容。当天晚,她把事情告诉孩子父亲,他父亲说,不可能的事情,一定是孩子在香港旅游带回来的“传单”。可她还是一夜未眠。
第二天早上,她主动告诉儿子:“书,我看完了。我只问你,你是不是?” 儿子眼睛望着别处,但声音果断而有力:“是!”她忍住惊慌问儿子,你是不是赶时髦?
儿子的回答让她痛心不已,他说:“我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痛苦,我无法爱上对我示好的女生,却爱上了班里的男人,我压抑到快崩溃,我预计自己活不到30岁。我不告诉你们,是怕你们不要我。”
儿子说他本来准备出国,远离家,也许能找到知音,直到有一天认识了轩妈妈,“我本来以为自己是怪物,全世界就我一个这样的人,后来才发现我并不孤单”。
当晚,她鼓励孩子向爸爸坦白,我们约在公园见面,从来不抽烟的儿子,那晚向爸爸借了根烟。“我可以接受你,但不能阻止我安排心理医生。”这是那晚孩子他爸的态度。
出发去上海“看病”前,儿子安排了一次轩妈妈和爸爸的见面。 “我和你一样,我也是同性恋孩子的家长,我跟你一样心疼孩子幼小的心灵怎么承受这么多年的痛苦……”
上海看病之行取消了。
玫瑰妈妈和孩子爸爸开始学习有关同性恋的相关卫生知识,学习用微博了解最新的信息,连90岁的孩子外婆都在微博上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乐观地生活。
玫瑰曾经在香港看到为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游行,看见浩浩荡荡的队伍,她就知道,儿子并不孤单,她也要成为一名志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同性恋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努力地工作,他们不是坏人,不是病人,只是这个社会中有异于大多数人性倾向的一个群体。全世界平均100人中就有3到5人是同性恋,请社会给予包容的空间。
◆相关链接
认识同性恋
- 同性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同性恋”这三个字,也许你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也许你觉得那是外国人的事情,也许你想到的是难以言状的不适……但无论如何,他们(她们)都不会因此消失,他们(她们)其实就在你的周围,和你一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你没发现而已。
“同性恋”一词是匈牙利医生卡罗.玛利亚.本克特于1869年第一次使用,如今世界各地的各种语言都纷纷采用这一词。在中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问题,“同性恋”一词被蒙上了歧视与仇恨的阴影,但是它所代表的情感是自然的,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普遍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同性恋”一词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通,越来越单纯。简单地说,“同性恋”就是在性方面受到同性的吸引,这种性吸引如同异性恋者为异性所吸引一样,都是发自内心深处最根本的情感需要。
2.跟同性恋做朋友、看相关的书,会不会变成同性恋?
很多人看到同性恋的相关信息时,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其实,感情与性倾向,都是自然而然的,勉强不来的。而且,同性恋者从小就是在以异性恋为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中成长,被异性恋父母抚养、看异性恋的书与电影,身旁也多半是异性恋的朋友,他们怎么就不会变成异性恋呢?如果真的有人因为看了同性恋的书籍而变成同性恋,那也只能说,这个人天生就有喜欢同性的倾向。
3.同性恋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
根据权威的医学理论,企图通过治疗来改变孩子的性倾向是没有意义的。同性恋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治疗”的疾病,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不是选择的结果,所以你不可能“转变孩子的想法”。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已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此举被认为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很多心理医生以往在受专业训练的时候,还是将同性恋作为性变态来对待,即使同性恋非病理化多年后,仍然无法转变观念。一些同性恋者接受了这些医生的治疗,采取所谓的“厌恶”疗法或服用药物后,非但不能改变性倾向,反而可能伤害了身心。文/本报记者 吴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