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善与恶——阿辽沙的宗教爱传播

我记得童年的时候,一群少年常常追着一个疯老太婆,拿石头打,疯老人很可怜,倔强地回骂、回打;我还记得,一群少年,其中也包括我,如何欺负一个可怜的女生,骂她、侮辱她,两行泪哗哗地从她脸庞倾泻而下——虽然那时还是个小学生,可这一幕却无比清晰地印在了我脑海——尤其是以后这个女生的命运不怎么好,内疚的感觉愈发强烈。当我们都已成年,有一次,在集市上碰见她,她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脸被晒得很黑,眼神仍然是很让人心悸,嘲讽、绝望但又倔强——很多年不见,我既高兴,激动,看她受了很多生活的苦,被晒得黝黑,想起她童年凄凉的身世,又不免辛酸。

小孩子的恶与善,似乎与大人的恶与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小孩子更容易被左右。一群小孩在一分钟前还是恶魔,但是受到鼓励、责备或者引诱,一分钟后立即会变成活菩萨。当然这群小孩里,最有希望从善的,还是本质善良,因为从众或模仿,组成群体后作恶的。我少年时候的那次作恶或许就是这种情况吧,从众性的恶。

伊留莎的遭遇大抵与可怜的女生一样。他的爸爸是一个失业的下级军官,失业后终日酗酒,被债主费多罗维奇当众羞辱,脱在地上,胡子贴地,像是“橡皮擦子”。伊留莎的同学们嘲笑他爸爸,一起欺负伊留莎, 伊留莎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在宗教天使阿辽沙的循循善诱下,这群小孩子不但纠正了以往的过失,转而一起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篇章——想方设法满足了小伊留莎弥留前的愿望,陪小伊留莎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给爱和善以无尽的希望。

柯里亚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男生。他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的细腻语言,给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生生的异族小男孩,让我感受到可以触摸到的人的共同点。比如,作为一个男生,虽然很小,但他不屑女人们婆婆妈妈的泪水,很瞧不起妈妈的千叮咛万嘱咐;他天性是一个善良的男孩,嘴上、表情上要与妈妈女人们的儿女情长拉开距离,但内心细腻,不时地照顾下妈妈被他故意冷落的情绪;他知识面广,相对于其他小朋友,读的书多,是个小博士;他勇敢,莽撞,与小朋友们打赌,敢在铁轨的狭缝里趴着,让火车开过去,结果真做了之后,作为一个小孩子又后怕得在梦中尖叫惊醒,暴露了自己闯过生死大祸。
他自幼丧父,过早地在进行深沉思考,对自己的一套逻辑深信不疑,但是大人们又不把他当回事,所以他只能在小孩子中有权威。当他遇到阿辽沙这个认真倾听他意见、把他当大人的大伙伴时,说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在阿辽沙那里得到了成人对他的尊重。
他足智多谋,有能力击败任何挑战他权威的小朋友,虽然善良,但作战的时候又那么果断手辣,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威。
他天性善良,当给小伊留莎看病的医生表现出冷漠和残酷的行为时,他义愤填膺,对医生进行了反击。
他安慰,陪护,可怜的因贫困无钱治病的小伊留莎,直到小伊留莎死去。他给小伊留莎找到了最喜欢的狗,茹奇卡,还送伊留莎小火炮。
以他为首领的小朋友,为贫病的小伊留莎全家,带去了安慰。

阿辽沙宗教天使般的形象,熏陶了小孩子,得到了小孩子的信任和拥戴,小孩子们愿意听他的意见。阿辽沙成功地使一群小孩子变成了好人,使伊留莎在弥留之际,消融了爸爸“橡皮擦子”的侮辱,在爱的怀抱中死去。

费多罗维奇(米卡)的作恶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进行故事性的铺垫和刻意描画,而是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的行为活生生记录下来——正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才如此真实、震撼,也值得分析。
米卡并不是一个坏人,他本性善良,感恩图报。小时候,医生赫尔岑图勃可怜他没人照顾,别的小孩都有胡桃吃,就他没有,就给他买了一磅胡桃;十几年后,他还记得医生给他买过胡桃,特地买东西去看望医生;医生感动得哭了,拥抱他,对他说:你是个知道好歹的青年,这么多年都记得我给你买过一磅胡桃——医生在审判米卡的法庭上,回忆起这个细节,说米卡不是个坏人,不相信他是杀父凶手。
米卡爱国。与几个波兰人喝酒,波兰人侮辱俄罗斯说:让我们为500年期的俄罗斯疆域干杯——那个时候俄罗斯还没扩张成大国——米卡愤怒地进行反击。
虽然米卡不是坏人,但他性格粗暴,鲁莽。他当众把欠他钱的下级退伍军官,小伊留莎的爸爸,脱在地上进行侮辱,给退伍军官和他幼小的儿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米卡这样做,或许只是一种想在众人面前表现的冲动之举,但后果却给对方造成了沉重的内伤。米卡忏悔过,懊悔过,他曾经痛苦地反省,说他不应该当众羞辱可怜的失业军官。
他重手打击从小抚养他长大的仆人格里戈里,打了之后又忏悔懊悔。
米卡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本性善良,但从小缺失父爱母爱,性格上神经质,挥金如土,又不懂经营,还遇到个无赖父亲抢夺爱人及遗产。他性格和行为都反复无常,不像正常人。他既感恩图报,也做过深深伤害别人的事。

我们应该怎样评判米卡?我们不能单纯说米卡是坏人,因为他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但他确确实实也做过坏事,鲁莽地伤害过一个可怜的人,可怜的家庭。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给我们刻画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用故事编造的人。

20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