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遇到几个人退出圈子,去过“正常人”的生活。如果本身是绝对同性恋,这是件残酷而委屈的事,是对自己最严厉的虐待,是对自己最委屈的囚禁。
我们生下来,长大后,会带有很多偏见,既组成了囚禁别人的一份子,也会因之囚禁自己。别人可以对我有偏见,但我须有充分自由的内心世界和充分自由的精神世界;这是自我认可的根本动力。
人有两种状态,最接近自然本真的人。第一种状态,是没习得任何文化背景,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时;这就是童年。3岁的小孩子,刚学会说话,会问很多奇怪好玩的、富有创意的问题。3岁的孩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固有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逐渐泯灭,对社会融入得越多、固有的成见也越多;尤其是东亚文化圈,在泯灭个性、整齐划一的社会价值观下,人会越来越埋葬自己的个性、违背内心的真正需求,渐渐降服于群体和社会的共同喜好。
第二种状态,是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卸下了所有传统文化、群体成见等外在约束的束缚。有的人读书越多,受的束缚越多,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比如沽名钓誉守死节的士大夫(而非真有信仰和至爱的士大夫),单纯为了成为别人眼里的忠臣,自杀殉国;比如为了维持受到的教育应该成为的形象,压制天性,道貌岸然的君子(而非真爱其形象的君子)。
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在传统文化氛围很浓厚的环境里长大,容易成为压制天性、泯灭天性的人。在古代,女性不直接受教育,但因为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很多人成为节妇、烈妇(而非因真爱丈夫)。女性因之也间接成为了男子忠贞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传承者。
受过僵硬的教育,没有独立思考的受教育者,也容易成为压制天性、泯灭天性的人。以明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李贽与当时士大夫的尖锐冲突为例。李贽是一个彻底卸下文化包袱的老顽童;而与他辩论的士大夫,则有一套顽固的“忠孝”文化成见。士大夫是遵从的、先入为主的、没有独立思考的;李贽则是有智慧的、打破教育束缚的。
如果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尊重自己的自然本性,我相信很多人能成为一个自我认可、自我接纳、有个性的人。
显而易见的对比,在西方同性恋被广泛接纳的事实下,中国当前社会对同性恋的不能包容、强行结婚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偏见,是迟早会被历史的车轮埋葬的。
别人的歧视、社会的歧视,都没有什么大不了。最严重的歧视,是自己对自己的歧视,对自己天性的不能容纳。
什么是天性?天性就是我们生而具有的本性,是自己不能选择的、生而具有的个性。我们无须通过西方的科学理论证明“同性恋是正常”,来获得自我认可,这不是真正的自我认可。
仅仅单纯因为我们生而喜欢男性,这就是最好的认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自由人。即使受外在条件的制约,不能公开在外在形式上做一个自由人,但一定要做个精神上和心灵上的自由人。如果你的精神和心灵是自由的,一定不会屈从自己、压抑自己,把自己变成异性恋。
如果你在精神上和心灵上是自由的,一定有最彻底的自我认可,不会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感到羞愧。
今天说得这么直白,如果你读后仍对自己没有彻底的自我认可,我看不起你。
2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