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线由山东往南,过了南京,就能看到江南气息。水田,白墙,黑瓦,一年四季都绿油油的小山。洁净,到处是水。江南不同于成都平原,成都平原虽然也是水田密布,白墙青瓦,但江南似乎别有故事,外表素朴得多;比成都平原更疏朗,整饬。江南虽然气候、饮食上不如成都平原,但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这里便一直领先全国,成为最富足的地方。
江南到了苏州,美感达到顶峰。苏州方言是我听到的最好听的方言之一,虽然没有成都话有趣、幽默、可爱,但却有浓浓的书卷气、书生气、稚嫩气;软、雅,是苏州话给我的感受。苏州话,是一个清秀白净的书生,之乎者也的感觉;是金屋藏娇的少爷撒娇的感觉;是温顺秀气的男生含情脉脉的感觉。成都话,是一个好逸恶劳的帅公子少爷调戏小妞的感觉。
我第一次经临南京以南的江南土地,感到平淡无奇的平原实在是太乏味,太单调;很难想象,这样一马平川的平原,培育了中国数量最多的人文、科技学者。他虽然外表平淡,但随便抓出一块小地方,就是某个大人物的故乡。 比如说,大历史学家钱穆,他的故乡是无锡;我经过无锡时细细观察外边的景致,实在想象不出,全是平原方块地的无锡,竟然能出产应该隐居在山泽野林中、传承家学的大学者。
这对我来说是个谜,为什么这里的土地,有这么多聪明的人被吸引到学术,人才辈出。
江南最吸引我的是昆曲。昆曲是苏州的戏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昆曲是世界上最有文化底蕴、最优雅的戏曲。昆曲最有资格被称为国粹。举重若轻、绵里藏针、强情绪软释放的昆曲,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戏曲。可惜的是,很少很少能在电视上看到昆曲,很少很少能在剧院里遇到昆曲。
我能感受到的江南气息,进入浙江后便迅速消失了。进入浙江境内,我无比遗憾地看到,白墙黑瓦的建筑消失了;代之以红色的,像西方世界里的积木建筑。我对浙江没有归属感,这是一个原因吧。这里既不像我日夜想念的四川,也不像有浓浓人文气息的江南。浙江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全转化不成具体事物的对应。萧山,余姚,象山,这是浙江在我脑海里的代名词。萧山给我的印象,不是那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而是肮脏的火车站,华丽的城区,偏僻的工业基地。而杭州方言,南不南,北不北,感觉不出可以与“天堂”这个词相匹配。但我却超喜欢绍兴话,特别喜欢听到绍兴口音。似乎出了杭州,浙江的方言都变得好听了。
杭州是一个干净、整饬的城市。他像一个尊贵的妇人,外表华丽,衣着讲究,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这里吃的、住的、玩的,都单调而且价格昂贵。成都虽然有芜杂的野派建筑,虽然有点不修边幅,但处处有人情味,处处有人间烟火;成都随便一条小巷,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衣服,吃到无比惬意的小吃。成都是实在的,杭州则喜欢弄点花瓶。
杭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精致、认真。杭州角角落落收拾得都很细致,认真,这个优秀的习惯贯穿到了一切领域,从城市建设、绿化,到浙江人做学问的风格;我想象得出,为什么浙江会出很多第一流的学者,因为他们太认真,太细致了。
杭州喜欢做花瓶。西湖区风景这个大花瓶,他们收拾得井井有条。但是在严重污染的大环境下,这个花瓶看起来很不和谐。
杭州虽然保留了很多地方特色,但他和全中国一样,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城市的道路命名,街头标语,都是大白话,不堪入目。也经常见到运动式的愚蠢口号,比如垃圾分类。
前些日子,我不经意间观察了一下某楼的门卫,一个聪明、善良而有灵气的女人。我忽然捕捉到了江南气息。对的,就是这种感觉。从她开始,杭州甚至浙江人的面孔,都在我脑海里做了全面的更新。书里边的抽象符号,开始有了具体的对应。第一次,我对这个已经呆了数年的地方,有贴近的感觉,有熟悉的感觉。我对这里开始有认同感了,因为我把握住了这里的魂。
可是杭州,冷空气能长驱直入,环境已被污染,朽坏的身体用华丽的衣服遮盖;在乌烟瘴气的工业沙漠中,做出一个花瓶;吃的、住的,都昂贵且不值;外地人那么多,稀释了他的语言、文化、特色;喧嚣,浮躁,到处是过客、游人,全国各地的口音。杭州的生活其实并不滋润。
2014.2.21
柚纸
(柚少爺)
4
这简直就是双重标准,lz说的那些杭州没文化的地方,什么道路命名街头标语,空气污染工业园区,苏州无锡难道没有,只会更严重好嘛。
还自相矛盾,说浙江出了多少多少学者,然后杭州没文化。
童言无忌
5
对一座城市的好感,源于各种原因。你既可以喜欢的要命,也可以憎恨到极致。看过好多论坛里充斥着苏杭的争论,其实,每个人有不同的评断标准,何来高低呢。正如楼主所说一般,一个让你有归属感的城市才会眷恋和喜欢。在杭州生活了十多年,这座城市干净,精致,拥挤,高价。。。。我对它的依恋却与日俱增,甚至超过我的想象,因为那里,我哪怕闭上眼睛也能回家
文化代表很多层含义,人群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叫文化,方言也可以叫文化——从这两个层面,比如杭州的细致认真,杭州的方言,这些文化还是在的,惯性期很长——其它的文化就没了,和全国一样,比如核心价值观,个体的基本文化素质,这些东西作为文化是丢掉了的。
我可不喜欢高下排名之比,苏和杭各有优点,个人的哪个权重重,就会自然更喜欢哪个。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是件愉快的事,祝福。
simonyu
(国 王)
10
杭州的美在茅家埠、龙井、梅坞,野泽点缀,村舍错落,又不同于远郊的颓败,很是有些风情。
论起江南,烟雨桥亭、黛瓦青巷的景色怕是不多了,盛誉之下的周庄、西塘、乌镇,虽尚可一览,到底失了淳朴的意味,而离水的富阳、诸暨、永康古镇,可能更当算作徽派风格的山居,不过又有什么要紧呢,每一时总有它独到的韵味,有时间而又有情致时,细细体味她们于时光雕刻处的变迁,想来也有一番别样滋味。
昆曲极美,然剧目缺失较多,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光芒太盛,掩了不少小本子的身形,不过白先生倒着实做了好事。
simonyu
(国 王)
11
说起街道命名,当真喜欢清波桥河下、凤起桥河下,城市变迁不可避免地与历史碰撞着,此消彼长而非相得益彰,这样的境况委实令人扼腕,上城区大片清、民街坊的拆迁,思想起来,终究令人痛惜。
姚园寺巷
比胜庙巷
直大方伯
六部桥
葵巷
校场弄
莫衙营
…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杭州已着意恢复一些老地名,包括公交站牌的设置,也算的聊胜于无吧。苏州、无锡亦是去过的,于我看来,杭州城区虽略有些杂乱,比起这两市,倒不输了分毫。与南京相较,城建上是实在缺了一分大气,但一分山水一方城池,雄浑与温婉,两城虽未臻至善,也算得瑜亮互辉。
成都未曾到过,蜀之秀,想来自是不差。
simonyu
(国 王)
12
于浙江,虽一过苏浙界,高速路况都差了一截,嘉、湖两市亦不足与苏、锡相较,我也多次感慨杭州杂乱的街道和仓促而成的新建筑,但是当我一路往南,穿越诸永高速8000米括苍山隧道时,当我看到温州绕城半是山洞时、看到黄衢南九曲十八弯的高山桥梁时,我是震撼而骄傲的。浙江村镇经济发达,省管县的经济模式下,浙江11地级市的城建不忍直视,市区政府资本不足以无限投资城建,所以江苏的朋友一直和我说,你们的绍兴市不如我们江阴(县级市)一半大,你们嘉兴市区比市域的海宁可差了些,义乌比金华有名气多了…但是有什么要紧?都是浙江百姓生活的地方。说的远了,只是想到诸永高速的那段介绍“…由台州市承建,…到…由温州市承建…”,想到沿路的永嘉、仙居、东阳、磐安诸县,于大山犄角里,能以民营自主的毅力开创如此规模的经济成效,除了感慨,亦多钦佩。
浙江于13年底不再主要考核淳安、开化两县的GDP指标,而更关注两县的生态建设,如此决定亦觉不易。
对了,上三高速沿线嵊州-天台一带,明山秀水,景致不错,油菜花开的时节,儿童黄蝶、鸡鸣犬吠,别有风味,值得一去。浙西廿八都、仙霞道,虽不算得江南水乡,然而农田山舍井然,亦可去得。
央视频道变成京剧频道是件比较可悲的事情。京剧的群众基础很广,但实在是有辱国粹一词。
白先勇的牡丹亭在合肥演出过,可惜没机会去看。。。遗恨终生啊。。。
古人起名是很讲究的,现在的人没文化,起不出什么好名字来。比如,襄樊,把襄阳和樊城合起来叫,就是很蠢的做法——两个这么有名的地名随便改。
山东的兰陵县,几千年的古县名,金瓶梅的作者都叫“兰陵笑笑生”,改成苍山县;幸好今年改过来了。
我以前邂逅一位朋友,我们一起在某市坐车游览,他若无其事地对当地的城市建筑色调做了评论。我后来想了想评论得真是极恰当,意识到我们是一类人,志同道合——可惜后来也联系不上了,好可惜,唉。
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志同道合。。。
simonyu
(国 王)
16
也不知能否算得呢。不过私下里自己也常评论一些城建,想来书生多情,哈哈,都不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