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诸葛亮六出祁山考

武侯祠去了很多次,然而终究只是游玩,不独同去之人觉得无趣,自己也并未有甚感觉.
反而今日网上偶得武侯祠一联,玩味不已.也许是我粗鄙,不过这还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副
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下两联,以十个数字五方五行将诸葛亮的演义一生写了个八九不离十,对此不能不叹
古人的用字.但是这毕竟也只是演义一生,其中很多和史实不和之处.众多的文章对于演义
中诸葛亮的神话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还原,因此此联剩下的东西也就寥寥了.

这里我并不想老话重提,说什么演义对史实的歪曲有多离谱,只是想就着那"六出七擒"
再次重温武侯酬先主托孤的事迹.

六出祁山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或者说是对诸葛亮北伐的一种通称,其实际上从祁山而出
的次数,不过两次.在网上也看到了有网友写的六出祁山诗,以此为经脉来回顾一下诸葛亮的
故事吧.

第一出:
一出祁山形势强,既得大将骂死朗.
可惜马谡枉谈兵,丢失街亭罪不轻.
归路即断不能前,武侯只得把家还.

这一段故事见演义的92到95回,其中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者至少有六:三郡叛魏,收
姜维,骂死王朗,挥泪斩马谡,空城计,自贬三级.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此次北伐的描述也很详细: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
定三郡叛魏应亮....戮谡以谢众...请自贬三等.

收姜维的故事在姜维传中也有明确的描述.至于骂死王朗和空城计,倒是没有.
王朗传中在写到王朗死的时候并未提到他有随军出征的故事.就算史学家为尊者讳为
长者讳,也断没有抹去出征一段皆不入书的道理.那么骂死王朗一事其谬可知,然而其原型
应该可考:诸葛亮作正议驳魏一堆大臣让诸葛亮举国称藩的故事.这篇奏议洋洋洒洒,骂得
痛快淋漓,裴注中有所提点,因此,在演义中很可能是据此而铺陈开为骂死王朗.毕竟诸葛
奏议中所骂之人也的确有王朗.
至于空城计,裴注三国志已经将郭冲五事一一进行了批驳,其谬已无可讨论的必要性.
此外,顺便赞一下赵子龙拒汉水的空营计.

因此第一次北伐的大体过程为: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诸葛亮让赵云
当疑兵在箕谷一带佯攻,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后因为种种原因,马谡犯下了大错误,因此第
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马谡到底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归结起来有以下的说法:
"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三国志.马良传)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三国志.向朗传)
"平连规连劝,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三国志.王平传)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诸葛亮传)
再归结一下,就是又不听上级(诸葛亮)的命令,又不听下级(王平)的建议,兵败之后胆小
逃窜,虽未叛国,举动已不是主帅所为,而且还连累了自己的朋友(向朗).因此诸葛亮异常生
气,革职拿问,打入大牢,然后细细调查此件事情,向朗妨害司法公正,一并免职.最终马谡在
狱中物故,或者是被诛的,或者是被戮的,反正不是正常死亡.

这次北伐的的确确是出祁山的,这点演义和志都对此作了明确的表态.这次的北伐应该
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更兼初一起兵,三郡归降,其势强可知.三郡的归附
的确给了诸葛亮的蜀军很大的鼓舞,然而诸葛亮并未好好把握住这次机会,使得三郡真正成
为蜀的势力范围,因此没过多久三郡复叛,第一次北伐的作用就仅仅剩下收了个姜维.
而收姜维有多大的用处呢,用裴松之的话说,叫做: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第二出:
二出祁山不太好,郝昭挡道很不妙.
幸得姜维诈献书,方从祁山走得出.
只是粮草实在少,得胜还得往回跑.

演义97,98回具体叙述了诸葛亮二出祁山的事情.有些什么事情呢,大概归纳一下就是
诸葛亮上了后出师表,起兵二次北伐.然而魏将郝昭挡道陈仓,诸葛亮在此遭到了一次持久
战的考验.其中靳祥两次劝降郝昭失败,逼得姜维诈降,由此赚得费曜,逼得他自刎.然后蜀
军中缺粮,诸葛亮被迫撤退汉中,撤退途中,魏延斩魏将王双.

这些精彩的描述,在三国志中却只有寥寥数语: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
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靳祥有没有去两次招降郝昭?三国志中不载,但是在裴注明帝纪中,引用了魏略的记载,
中间详细叙述了靳祥两次招降郝昭的过程,并郝昭的答语俱全.这段描述和三国演义中可说
并无二致,因此可以认为靳祥奉诸葛亮之命招降郝昭一事的确是有.这也和诸葛亮急于占据
据点,北伐有关,毕竟二次北伐以兵粮不继而失败,诸葛亮治世之才,必然早已料到此次出征
的软肋所在,因此欲早日拿下陈仓是可以想见的.从二次招降,到大兵压境,应该都算是贯彻
了这个宗旨.

招降郝昭失败,大兵急攻陈仓不下,反而被郝昭以区区千人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战,诸
葛亮未奈之何,适粮尽,只能撤退,徐图后议.

那么诈降的姜维呢?在三国志中找不到有关姜维诈降的任何蛛丝马迹.
姜维传中,对此时姜维的行踪有这么一段描述: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缜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
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三国志.姜维传)
此段描述之后,紧接着就是"亮卒".
可见,此时姜维应该是遵照诸葛亮的意思在训练士兵.他在哪里训练呢?
"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
训练完后应该去拜见后主,因此可以推测此时姜维正在成都附近,诸葛亮方能发此议论,
这更加说明姜维是不可能参与了二次北伐而诈降的.

姜维既然不在军中,那么姜维的"却统大军去袭祁山"此二出祁山之计,必然不实.

顺藤摸瓜,因为姜维的诈降赚到了曹真的大喜,失陷费曜于姜维围中,费曜自刎身死,这
件事情也必然不实.
还是在裴注中,诸葛亮在建兴九年复出祁山的时候,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话中有这
么一个细节: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
费曜既然还参加了建兴九年的蜀魏之战,必然就没有可能性在建兴六年冬的战斗中自刎
死亡,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至于演义为啥要让费曜在这时候死去,无非为了给诸葛亮那句"
可惜大计小用矣"当一个衬托,也就可怜了费曜早死了至少3年.

开篇的诗中,郝昭挡道很不妙,这句很深刻的刻画了诸葛亮此时的心情.原以为数倍或者
数十倍的兵力应该轻取此城,没有想到却如此困难,到了弹尽粮决的地步.诸葛亮只能撤兵.

但是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就算是撤退也并不慌张,这点和马谡战败的撤退简直是天壤
之别.不过说起来,蜀军中善于撤退的人和善于进攻的人,都不算少,赵云王平的撤退也是相
当漂亮的败而不乱的典型.
王双作了验证诸葛亮撤退是不是慌张的一个探金石,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告诉了魏
国君臣一个道理:诸葛亮的败军千万是追不得的.但至于是不是魏延斩的?无证.

第二次北伐,同第一次一样,以失败告终,甚至还不如第一次的成果丰厚.第一次得到了
一个"于魏无损"的姜维,第二次斩了一个王双,连裴松之都懒得评价这个是不是于魏有损了.
但至少姜维还成了蜀后期的重要统帅,还算是对蜀有用,王双?可能一时激起了大家的士气
吧.
第二次北伐和第一次北伐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是,第二次北伐没有出祁山,因此二出祁
山是不成立的.
第二次北伐是次失败的战役,当然,这是对诸葛亮而言,对郝昭来说,相当成功.难道不是
因为这次战役而成全了郝昭的名头么?

第三出:
三出祁山最突然,即得散关又得县.
小将张苞欲建功,可怜天不助英雄.
孔明自此病加重,武侯只得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见于演义98,99回.大概就是诸葛亮在郝昭病重的时候计取陈仓,魏拜司马懿
为都督与诸葛抗衡,诸葛亮虽袭取了武都,阴平,然折了张苞令他悲痛不已,由此而病.司马懿
与诸葛亮正式开始的第一次连环斗智,以诸葛亮的屡屡取胜为结束.眼看大好机会就在眼前
的时候,诸葛亮一病不起,只能退兵于汉中,而自身回成都养病去了.

三国志对此的记载为: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
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第三次北伐可算是诸葛亮几次北伐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成功,第一
次夺取了城池并且纳入了势力范围,这和第一次甫一出兵,三郡来降,而后复叛的情况截然不
同,因此蜀后主对此也是相当高兴的,对诸葛亮大加赞赏,复其官爵.也可见蜀国上下对未来
有多大的期许.
这件事情在三国志.后主传中也有记载,其载同诸葛亮传,皆言陈式攻破武都阴平二郡,
而对于陈仓和散关只字未提.武都治所在下辨,阴平治所阴平,都在祁山南面,离散关,陈仓
还有许多距离.结合二次北伐来看,正是因为袭取陈仓不下,诸葛亮才调兵回头,进而王双出
击,斩王双的.演义中加入诸葛计取陈仓,不过是为了给诸葛亮一点面子,毕竟,那次战役算
不得一个光彩.

陈仓之事既然应当是无,那么散关呢.据演义而说,袭散关的将领为姜维和魏延,在第二
出中已经说到,此时姜维应当还在成都训练士兵,哪有空来袭取散关?那么魏延呢.
以魏延传的记载,此时魏延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此时的刺史之位应该是遥领,毕竟凉
州并不在蜀国辖下.八年,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谷.这点在后主传中也得到应证.对于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八年之间的魏延行踪两传俱无描述,诸葛亮传中也仅提到陈式取阴平武都
,而对于魏延此时在什么地方,没有讲.
那么是否我们可以这么作一个猜测,此时魏延的确是和诸葛亮一起在进行北伐的活动,
魏延归于诸葛亮节制,但是魏延应该没有和诸葛亮在一线,而是镇守着西羌一带,顶替马超之
前的位置.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魏延是无暇分身以诸葛亮先锋的身份去取散关,定陈仓的.
因此,参与平定散关的两位重要将领姜维和魏延都有不在场证据,那么谁去平的此二地
呢?其答案只能是:没有.

至于早夭的张苞,是作为桃园三结义的点缀而出现在演义之中,对此,应该是在讨论桃园
三结义的时候分析,对诸葛亮的北伐,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关系.

司马懿这时在哪里呢?已经有相当多的文章论及此,晋书也明确指出: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司马懿在宛城干了一些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演义94回中说的克日擒孟达,算算时间当和
诸葛亮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时间差不多,第二件就是和孙权对阵,而此时正好是诸葛亮三次北
伐的时候,因此司马懿此时是不可能在西线与诸葛亮斗法的.诸葛和司马的正式会面应当还
在此之后,这也就是四次北伐的事情了.当然第四次应该算不上北伐,应该算北守.

这里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就是第二出的时候说姜维诈降的故事.其实诈降的事情在此时
的三国中魏蜀基本已经算是不屑用了,唯有吴也许是从黄盖的诈降中得到的甜头太大了,一
直都不愿意放弃这成型的计策,屡屡诈降,周鲂诈降了,张布诈降了,而用到后来毕竟连魏国
都烦透了这样的计策了,因此都已经不能昨日重现而达到赤壁的颠峰.或者说周鲂张布毕竟
不如黄盖?

好了,第三次北伐到此也结束了,这次北伐相当成功,首次占领地盘,首次巩固势力,如果
蜀能继如此,也许情况的确有变,不过以一州抵天下的悬殊差距,注定了蜀只能是偏僻小邦,
终无问鼎的实力.而第三次北伐也并非如演义所说有诸葛亮屯兵祁山一事,因此此次北伐也
和祁山无关,三出祁山也是不成立的.

第四出:
四出祁山分两边,一边得胜一边陷.
先劫魏寨破曹真,复斗阵法辱仲达.
对手反间用苟安,后主中计急召还.

第四次北伐见于演义99,100回.大概说了个什么事情呢,这样的:曹真觉得堂堂魏国被
诸葛亮接连几次讨伐,显得大国气象不足,因此上表请主动出击,魏主同意,因此司马懿曹
真两路兵伐西蜀.偏偏天降大雨,战事不顺,此时诸葛亮就四出祁山伐魏,期间败曹真,斩陈
式,斗仲达,死曹真,减灶计,双方斗得不亦乐乎,最后司马懿的反间计奏效,蜀后主刘禅在
蜀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诏回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功亏一篑.

在志中对这次事件的描述不见于诸葛亮传,在其他传中有些微描述: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
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三国志.后主传)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
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三国志.曹真传)
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斩山开道,水陆并进...军次丹口,遇雨班师.(晋书.宣帝纪)
参照演义和史料的记载,可见,演义中前半段无疑是真,曹真,张郃,司马懿三路伐蜀,遇
雨而不行.然而之后的诸葛出祁山,进而灭曹真,辱仲达,事多有非.按照后主传的记载,此次
攻伐战,蜀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守势,而司马懿已经攻下了新丰县.诸葛亮在城固,赤阪等魏军
,等了许久不见人来,后来才知道大雨帮了忙,魏的西征无疾而终.

演义中在魏军撤退的时候曹真和司马懿打赌说诸葛亮会不会出祁山,司马懿赢了,然后
曹真因此羞惭,进而致病,被诸葛亮一纸文书,气死了.

拔高司马懿的能力这点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司马懿作为诸葛亮后期的主要对手,他的
能力可以反衬出诸葛亮,演义中加上这段描述是完全合理的.
至于曹真,这个人物在演义中被丑化得太厉害了,连死也死得这么的不光彩.陈寿虽然
对曹真没什么单独评价,但是总体的"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十二字评语中,也可见
曹真于魏来说算是一方名帅,诸葛亮的历次北伐,都是曹真挡道.而此次西征也是曹真为主,
其功劳,谋略当不在司马之下.

曹真怎么死的?曹真传说:真病还洛阳.因此可以推断,在此次西征中,曹真的确是病了,
也许是车马劳顿,而曹真向"与将士同劳苦",因此可能由此致病,也有可能三十多天的大雨
让他感冒了,也有可能西征以这样的结果结束,让他郁闷填胸而病倒.无论是什么原因,曹真
应该是病死在洛阳的.诸葛亮下书气死曹真,不攻自破了.

曹真的死对于魏来说是相当大的打击,不光是魏的帅才又丢失了一个,更加可怕的是,
曹真已经算得上是魏室宗亲(夏侯,曹)中最后一个有能力的将领了,在他之后还有谁?载于志
中诸夏侯曹传的还有夏侯玄曹爽.这两个人如何?德薄位尊,未闻匡弼其非,援致良才.他们
两人谈谈风月,挥洒意气还可以,真正开始独掌一方的统帅权,就不得其位了.

魏国从曹操开始,就很喜欢依赖宗亲之力量,这点为众多史家所注意并提出.曹真一死,
魏已经找不出可以和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相提的宗亲了,勉强用了曹爽,不过是
加速了自己的衰败.栋梁之才缺少,宗亲政治的反作用开始体现了出来,因此实际上,曹真死
了没多久,魏主就已经没有什么实权而司马家开始如日中天了.魏得益于宗亲政治,也衰败
于宗亲政治,其间转换的关键,不过就一两人的生死命运罢了.

后主有没有真的中了反间计呢?至少演义中对后主中计的描述是比较可笑的.想刘禅做
蜀君主42年,如果他真的就完全是个窝囊废,这太令人不可置信了.
另外,既然这次战役司马懿等人根本就没有和诸葛亮产生什么正面冲突,也没有实际意
义上持久战的发生,司马懿提前就让蜀主把诸葛亮诏回去,这点也不合常理.
所以,减灶计,离间计也都是相当好看的虚构故事而已了.

第四次北伐实际上应该是第四次北防或者北守,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出兵,更谈不上出祁
山了,因此,四出祁山也是不成立的.

此外,演义中在这里诸葛亮说出了自己为啥一定要出祁山的原因:祁山乃长安之首也,
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
地.吾欲先取此,得地利也.
我也承认这番言语很有道理,不过这段话毕竟不是诸葛亮得意思,而是演义的意思.试
想,诸葛亮虽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不至于死脑筋到非要从一个地方打六次吧.真这样,他
就不是卧龙,而是笨龙了.

虽然有点长。。。

你的意思是,虽然有点长,还是纯水么,hiahia

以下是引用零度温柔在2007-1-6 10:50:18的发言:

你的意思是,虽然有点长,还是纯水么,hiahia

其实后面是想说,居然还是yc的。。。

没写完,只写了4出,

以下是引用零度温柔在2007-1-6 10:53:34的发言:
没写完,只写了4出,

哈哈 酱紫,真是yc哪,于是偶第一次使用精华操作~:em_01:
以下是引用maple在2007-1-6 10:58:35的发言:


哈哈 酱紫,真是yc哪,于是偶第一次使用精华操作~:em_01:

你个懒人。..

不愧是三国斑的版主

不愧是三国来的。。。。

感觉这里应该读红楼的多

啊呀,阿姨,我三国还是我小学二年级在厕所里读的呢!

红楼,也未必,读书贵在通透有得,要修炼到阿姨这个份,恐怕这里读红楼的同学还得好好用功。

以下是引用柚子在2007-1-8 4:02:37的发言:

啊呀,阿姨,我三国还是我小学二年级在厕所里读的呢!

红楼,也未必,读书贵在通透有得,要修炼到阿姨这个份,恐怕这里读红楼的同学还得好好用功。

好强亚,小学二年纪就读这个了,我初三读的,我哪个时候觉得还蛮难懂的

这位阿姨功力太深厚...:em_03::em_03:

8C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