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心事--音乐--自由,对我来说很重要

这段时间贴了不少八卦的文章,这次送上一篇比较小资的,记录心情的文章

黃耀明:自由,對我來說很重要

記者:採訪/歐嘉麗 攝影/謝至德
(《诚品好读》杂志6月号)

黄耀明,歌手、音乐创作人及监制。 一九八五至九○年与刘以达组成音乐团体「达明一派」。 九一年推出首张个人大碟,历年代表专辑有《光天化日》、《我的廿一世纪》, 歌曲有〈春光乍泄〉、〈每日一禁果〉等, 九九年与多位音乐人合组制作公司「人山人海」。 曾获第四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最佳制作人」及「9+2音乐先锋榜2006颁奖礼」中国 广播改革二十周年歌手荣誉大奖等。

一九九五至九七年之间,不管是香港或是世界流行乐坛,在市场或创意上都是一个高潮阶段。 讽刺的是,当时在香港你完全可以拿别人的作品再创作,这种作品也可以做得很好玩, 甚至让听歌的人,以为这是你原创的作品。 回归后十年,无论是世界的,还是香港的流行乐坛,都好像给人一种「夕阳工业」的感觉。 更讽刺的是,在香港流行乐变成夕阳工业的二○○○年,我们开创了「人山人海」录音室。 如今应该繁忙的录音室,现在却没有工作,反而用来做访问, 你便可以想象香港目前音乐创作的夕阳化情况了。 不过这是一个环境的客观条件,主观来说,音乐是我爱做的又是唯一做得好的事情, 无论如何,我会继续做。


全球音樂夕陽化

唱片业夕阳化这回事是全球性的,我想香港回归不会影响美国唱片工业, 政治气候也不会令流行音乐成为夕阳工业。 唱片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盗版和不合法下载导致的。 无疑地,九七回归以前的香港音乐界是比较好玩,在社会变迁和冲击下, 启发了音乐人的创作灵感。 尤其在回归当日凌晨的时候,我们感觉事情很戏剧化,心里感到特别奇怪。 那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内心冲击,很容易成为本地音乐人作品的内容, 我那时候作品的歌词,也着重表达社会变迁对自己的冲击。

但这十年之间,随时闲流逝,回归的戏剧化时刻过去了,社会变得平静,一切比我们想象得更平淡。 香港音乐创作的内容,自然也减少了表达社会的冲击。

不过我不觉得现在我的音乐不关心社会、没有讲社会事情, 我的《命舞》就是关注社会现象和某些人宿命的作品。 或许回归以后,我们成长了,看的事情相对地多,然后会保持距离、平静地看事情, 不像从前一样容易对事情有即时反应,慢慢地,我希望这会发展成为一种智慧。 以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自己以前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怎样写歌曲。 现在你有别于以前,如果你刻意书写从前的东西,是迎合别人对你的期望才创作,反而不美。 现在我会用现在的方法、现在的心情和思想方法回应我周围的事情。


音樂已不需文以載道

实质上,我觉得中国音乐发展到现在,还滞留在阅读歌词的阶段,这可不是一种进步的现象。 这种只注重歌词创作的音乐,唯一一种可以说是大有进步的东西, 是那几个为香港歌曲谱写歌词的人的文字功夫。 可是香港歌坛这种只是由几个人来支撑的局势,是不健康的, 而流行音乐其实也不应该只有歌词部分。 八○、九○年代初期,香港的音乐就是这样只有文字进步,音乐却无法进步。

现在音乐的大环境虽然不好,但香港的音乐力量却多了, 回归十年之间也出现了独立制作的作品,如Pancakes的音乐,我虽然不爱听, 你也可以说她的音乐低能,但是香港乐坛从来没有人像她一样搞音乐;做音乐, 已经不需要文以载道,也不需要只在几个文字当中找寻意义,一个少女的心事, 就简单地像Pancakes那样表达出来,这便是一种进步。 香港目前的流行音乐,的确比过往更具包容性。 其实香港人比许多地方的人自由,从前香港是殖民地,现在变成中国的地方, 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能够接触很多资讯,可以知道很多世界上的事情, 然后大家开始知道音乐不只是对位歌词。

这样说,好像我在攻击音乐创作的歌词部分,但事实上我比很多创作人都注重歌词, 某程度上,我的歌曲里甚至有最好的歌词。 我这样说只想提倡一样东西:我们可以尝试多听和多注重音乐本身的质量。 回归以后,一切淡然,在不需要只以文字表达内心冲击的情况下,我对于音乐的本质更感兴趣。 从前我注重以歌词实验音乐风格,同时表达音乐;现在我则更专注音乐本身的创作。 我会在乎吉他音质里还有什么音乐,那是电子合成乐器,还是二胡、低音提琴呢?

聲音也可以是一種顛覆

有一次我到内地演出,准备唱一首古老情歌〈忘不了的你〉, 谁知道主办人禁止我唱这歌曲,原来他认为我们把音乐扭曲、音质破烂化的编曲部分不好, 不合他们一般好音质的标准。那时候我发现,有一天我们在音乐上越界的可能不是文字,而是声音! 原来不一定要唱什么内容才是颠覆,你声音的出现也可以是一种颠覆, 吉他弹得烂一点都是颠覆!

我从来不担心回归前后大家关心的身分问题,不管你是不是中国人,基本上, 我只对人有兴趣。 但自由这回事,对我来说却很重要。 就像从来没有人把我当作主流歌手,也没有多少人以为我是另类歌手;我从来都不伦不类, 不属于那也不属于这,很自由。


街頭說法.香港直擊

采访/丘德真. 陈琡分. 江家华

01 Ryan,男,20多岁,业务。 大概两个月会买一张唱片。 王菀之的《守望》应算是近年来香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 讲到近年最大的转变,我觉得主要是多了一些由歌手自己创作的作品。

02 Arie Lleeyee Ching,女,22岁,Assistant。 我想最能代表香港的歌手,非许冠杰莫属;不过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旧作〈半斤八两〉。 现在的香港音乐很「杂乱」,几乎每天都有新人出现,但唱功又不如理想。 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感觉前路茫茫,于是大家都想当歌手吧?

03 Alex Isang,男,19岁,学生。 我一个月起码会买一张唱片。 王菲的〈一人分饰两角〉,绝对是香港音乐的代表作。 近年来多了不少创作歌手,而且歌手独立制片也比以前普遍。 虽然整个唱片业产量下降,但因为资源集中于少数唱片,粗制滥造的情况也较为少见了。

04 Cord Fu,女,25岁,设计师。 我好几年没有买唱片了。 这十年来,情歌的数量减少了,我开始不了解年轻人的口味。 例如,过去张学友那个年代,那些歌词题材不乏惊天动地的情感表达,总是爱到死去活来。 但是现在,我都搞不懂那些年轻人在唱什么。

05 Coco,女,14岁,学生。 我每个月都会买一张唱片,虽然我看不懂中文,但我还是会听广东话,当然也听广东歌, 其中最喜欢关智斌。 和过去比起来,现在更多快歌,歌手也变多了,真棒!


06 Winky,女,23岁,Assistant。 我两、三个月会买一张唱片。 我非常怀念梅艳芳,在她之后还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其地位。 这十年来最大的转变,是来自台湾的作品愈来愈受欢迎。 另外,创作人也比以前多了。

07 Jessica,女,23岁,Assistant。 大概两、三个月买一张唱片吧。 何韵诗的《天使蓝》,应是近十年来最值得推荐的佳作。 现在的乐坛,创作人变多了,比较题材多样,更多不同风格,也不乏具有独特性的作品。

08 Joe,男,23岁,发型设计师。 我觉得黄贯中的《黑白》绝对是近年来香港最具代表性作品。 说到音乐环境,由于专门为KTV而创作的简单易唱歌曲「K歌」横行, 而且政府对独立音乐的支持,只做表面,所以这十年来,流行音乐依然过度泛滥。

09 Hill,男,18岁,发型设计师。 我没有定期买唱片的习惯,不过,我很期待有朝一日能看到「反K歌」势力兴起。 现在网路发达,大家都只爱下载,是「反K歌」的机会。 不过,政府对独立音乐的支持既后知后觉,又流于表面功夫,这十年来音乐环境并没有好转。


(全文结束)

黄耀明

:em_02: